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定的意思、克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定的解釋

《詩·周頌·桓》:“桓桓 武王 ,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鄭玄 箋:“能定其家先王之業,遂有天下。”後因稱安定或平定為“克定”。《後漢書·桓帝紀》:“既建明哲,克定統業,天人協和,萬國鹹寧。”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南陽 克定,應圖讖而作司空。”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地理》:“得公佩劍,雜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


攻克,平定。《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 雖不剋定 河 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梁書·武帝紀下》:“今 汝 、 潁 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 懸瓠 為 豫州 , 壽春 為 南豫 。”《舊唐書·高祖紀》:“重以 薛舉 、 武周 、 世充 、 建德 ,皆上稟睿算,幸而剋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克定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動詞,核心含義指通過武力或努力平定、征服,強調達成穩固的治理狀态。其釋義與用法可概括如下:

  1. 平定、征服(核心義)

    指用武力或強力手段使動蕩、叛亂、敵對勢力等歸于安定、臣服,最終實現有效控制。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最為常見,多用于描述帝王或将領的功績。例如《尚書·泰誓中》有“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其中“克”即含戰勝、制服之意,與“克定”的核心義相通。 更直接的例證見于《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克定天下,萬世之功也。” 此處明确指曹操平定四方,統一北方的功業。

  2. 安定、穩固(引申義)

    在平定征服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指局勢、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穩定。如《詩經·周頌·桓》序雲:“《桓》,講武類禡也。桓,武志也。” 鄭玄箋注:“類也,禡也,皆師祭也。桓,武志也,言以武克定,天下安定。” 這裡的“克定”即指通過武力達成後所實現的天下安定狀态。

語義演變與使用特點:

“克定”一詞帶有鮮明的曆史色彩和書面語特征,多見于古典文獻、史書及正式文體中,用以描述重大的軍事勝利或政治統一。在現代漢語中,其使用頻率顯著降低,主要出現在曆史叙述、成語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語義“平定、征服”在現代更常由“平定”、“征服”、“穩定”等詞替代。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克”字條下雖未單列“克定”詞條,但“克”有“戰勝;攻占”之義(如“克複”、“攻克”),可佐證“克定”中“克”的核心含義。

“克定”的核心語義是通過武力征服或努力奮鬥,使動亂得以平息,局面歸于安定穩固。它承載着特定的曆史語境,強調從征服到實現有效統治的過程與結果。

網絡擴展解釋

“克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安定/平定
    源自《詩經·周頌·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鄭玄注解為“能定其家先王之業,遂有天下”,指通過武力或德行使國家、局勢恢複穩定。例如《後漢書》中“克定統業”即指穩固統治基業。

  2. 注定(罕見用法)
    在部分戲曲文本(如《張協狀元》)中引申為“命中注定”,如“天生緣分克定”。


二、用法與語境


三、辨析

需注意與近義詞“平定”“安定”的差異:“克定”更強調通過努力達成穩定狀态,常見于褒揚性語境。此外,該詞與曆史人物“袁克定”(袁世凱長子)無關,後者為人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保養北津冰月不甯奈策反春秋榜雌守竄殛打交靛颔放釋番客返老還童匪懈革軌孤寡不谷豪雄豪宅橫行霸道槐宸華英或時檢局腳婆技佞九大行星就塗峻峭可索快棱憎樂法淚眼流斡荦荦大者盧雉僶俛枿芽披毛求疵剖裂淺幭齊力诎道薩噶達娃節少年老成申恨石笈霜濤熟橡膠踏槐黃屠剪威刑微藴穩婆險徼限訾小大姐小經筵蕭屑消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