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周頌·桓》:“桓桓 武王 ,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鄭玄 箋:“能定其家先王之業,遂有天下。”後因稱安定或平定為“克定”。《後漢書·桓帝紀》:“既建明哲,克定統業,天人協和,萬國鹹寧。”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南陽 克定,應圖讖而作司空。”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地理》:“得公佩劍,雜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
攻克,平定。《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 雖不剋定 河 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梁書·武帝紀下》:“今 汝 、 潁 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 懸瓠 為 豫州 , 壽春 為 南豫 。”《舊唐書·高祖紀》:“重以 薛舉 、 武周 、 世充 、 建德 ,皆上稟睿算,幸而剋定。”
“克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解釋如下:
安定/平定
源自《詩經·周頌·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鄭玄注解為“能定其家先王之業,遂有天下”,指通過武力或德行使國家、局勢恢複穩定。例如《後漢書》中“克定統業”即指穩固統治基業。
注定(罕見用法)
在部分戲曲文本(如《張協狀元》)中引申為“命中注定”,如“天生緣分克定”。
需注意與近義詞“平定”“安定”的差異:“克定”更強調通過努力達成穩定狀态,常見于褒揚性語境。此外,該詞與曆史人物“袁克定”(袁世凱長子)無關,後者為人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克定》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克和定。
克的部首是兒,總共有7畫。
定的部首是宀,總共有8畫。
《克定》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論語》中,被孔子用來形容人的品德和行為。
在繁體字中,克定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克定」。
在古代漢字中,克和定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用相同的部首和筆畫組合而成。
1. 他一直克定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标。
2. 這個計劃需要一些時間來克定。
克服、決定、定期、确定、克制等。
解決、實現、達成、确定等。
失敗、放棄、迷失、不确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