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刻雕 ”。1.雕刻。《莊子·大宗師》:“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那揭羅曷國》:“編石特起,刻彫奇製。” 宋 曾鞏 《琅玡泉石篆》詩:“刻雕萬象出冥昧,不見刀斧曾經營。”
(2).指描摹,藻飾。 宋 曾鞏 《<南齊書>目錄序》:“ 子顯 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
見“ 刻彫 ”。
“刻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雕刻
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材料上雕刻花紋或文字。例如《莊子·大宗師》中提到“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也記載“編石特起,刻彫奇製”。
描摹與藻飾
引申為對事物的精細刻畫或文辭修飾。宋代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中批評“刻彫藻繢之變尤多”,即指過度追求文辭雕琢而損害内容。
若需進一步了解雕刻藝術的曆史發展,可參考至12中關于中國雕刻起源及演變的描述。
刻雕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作動詞,表示用刀、工具等雕刻、刻痕或雕鑿物體的表面。它有時也可以用作名詞,指的是雕刻的藝術或作品。
刻雕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隹,它們分别表示刀具和鳥類。刻雕這個詞有12個筆畫。
刻雕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典故,出自《呂氏春秋·申不害列傳》:“子聿于刻雕而薄敬問,愈過謙讓。”意指子聿在雕刻方面比薄敬更加出色,由此引申為雕刻的意義。
刻雕的繁體字是「刻雕」,與簡體字相同。
刻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刳雕」,字形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刻雕了一座美麗的石頭雕塑。
2. 這塊玉石上刻雕着一副精緻的山水圖案。
3. 他是一位有名的刻雕藝術家,作品廣受贊賞。
刻闆、雕塑、雕琢、雕刻、書刻、雕工、雕刻家
雕刻、刻畫、刻痕、雕琢
抹去、擦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