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僇屍的意思、僇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僇屍的解釋

侮辱屍體。《晏子春秋·谏下二一》:“朽而不斂,謂之僇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僇屍是中國古代刑罰制度中的特殊形式,其核心含義為對已故罪犯的屍體施加刑罰以示懲戒。該詞由“僇”與“屍”構成,“僇”通“戮”,《說文解字》釋為“殺也”,引申為公開羞辱的刑罰手段;“屍”即遺體,特指受刑主體。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刑及死後”的倫理觀念,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記·檀弓》記載的“死而辱之”思想。

從法律沿革角度考察,僇屍在秦漢時期已形成制度化實踐,《漢書·刑法志》記載了“戮屍枭首”的案例。唐代《唐律疏議》雖未直接使用“僇屍”術語,但保留了對謀反等重罪者死後追責的條文。明清時期該刑罰臻于完善,《大明律》明确規定對謀逆者“已死仍枭示”,清代更發展為“戮屍锉骨”的嚴酷程式,據《清史稿·世祖本紀》載,順治十八年對鄭成功家族實施過此類刑罰。

其執行方式主要包括三類:枭首示衆、肢解暴屍、骨灰揚棄。實施對象多為犯有謀逆、弑親等重罪的已故者,本質上是通過摧毀屍體完整性來強化法律威懾。這種刑罰蘊含着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孝道觀念,将肉體懲罰與精神羞辱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司法震懾體系。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分析,僇屍制度反映了中國古代“生刑不及,死後追罰”的司法補償機制。正如《周禮·秋官·掌戮》鄭玄注所述“戮謂斬殺之,又辱之”,其本質是通過破壞屍體完成對犯罪行為的終極否定。這種制度隨着清末法律改革而廢止,《大清新刑律》正式廢除相關條文,标志着傳統肉刑體系的終結。

網絡擴展解釋

“僇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侮辱屍體,常見于刑罰或報複行為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構成

    • 僇(lù):既有“侮辱”之意(如《墨子·明鬼》中“僇于社”),又與“戮”相通,可表“殺戮”(如《禮記·大學》中“辟則為天下僇”)。
    • 屍(shī):指人或動物死後的軀體,也代指祭祀時受祭的象征物。
  2. 具體含義
    “僇屍”指通過破壞、陳列屍體等方式進行侮辱,常見于古代刑罰。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的“求崔杼之屍,将戮之”即為此類行為。這種行為既是對死者的羞辱,也帶有震懾生者的目的。

  3. 延伸關聯

    • 與“僇市”(殺戮後陳屍示衆)類似,但更側重侮辱性而非單純處決。
    • 部分文獻将其與“鞭屍”“戮屍”等行為歸為同類,均屬古代極端懲戒手段。

注意:該詞屬于曆史語境詞彙,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當一寶帶報人辨白表意文字壁繭博負財迷禅德場次場景朝成暮遍乘木侈服從子呆瓜大題小作丁泠鞮譯象寄斷滅空餌線煩字焚舟破釜伏戲橫放紅窗影毀于一旦錦字書窠棚連壘嫠獨慄惓六區聾瞢摟帶梅汁拈輕怕重跑尖子頻率合成菩提牽牛棄播欺殆輕俏仁慈山衲神速霜栗鼠坻説鼓書鼗鼓田弋體理退梢外伸惋結像心稱意亵衣稀齡釁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