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頑的意思、癡頑的詳細解釋
癡頑的解釋
亦作“癡頑”。1.謂藏拙,不合流俗。 唐 王建 《昭應官舍》詩:“癡頑終日羨人閒,卻喜因官得近山。” 宋 陸遊 《雜感》詩之二:“古言忍字似而非,獨有癡頑二字奇。”
(2).愚蠢頑劣;愚蠢無知。有時亦用作謙詞。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一折:“大姐,孩兒癡頑,待打時你駡幾句,待駡時你處分咱。”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蠅最癡頑,無毒牙利嘴,而其攪人尤甚。”《紅樓夢》第一回:“弟子愚濁,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開癡頑,備細一聞,弟子則洗耳諦聽。”
詞語分解
- 癡的解釋 癡 ī 傻,無知:癡人說夢。癡鈍。癡愚。白癡。 精神失常,瘋癫:發癡。癡癫。 入迷,極度迷戀:癡心。癡情。 謙辭,白白地:癡長(僴 )(說自己白白地比對方大若幹歲)。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
- 頑的解釋 頑 (頑) á 愚鈍:愚頑。冥頑不靈(愚昧頑鈍不靈活)。 不容易變化或動搖:頑固。頑強。頑敵。頑症。刁頑。負隅頑抗。 淘氣,胡鬧:頑皮。頑童。 同“玩”①②。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癡頑”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
藏拙、不合流俗
指故意表現愚鈍或低調以隱藏真實才學,避免與世俗同流。例如:
- 唐代王建《昭應官舍》詩:“癡頑終日羨人閒,卻喜因官得近山。”
- 宋代陸遊《雜感》詩:“古言忍字似而非,獨有癡頑二字奇。”
-
愚蠢頑劣或用作謙詞
既可形容人愚昧無知、固執頑劣,也可作為自謙之辭。例如:
- 元代戲曲《酷寒亭》:“孩兒癡頑,待打時你罵幾句。”
- 《紅樓夢》第一回:“弟子愚濁,若蒙大開癡頑,備細一聞。”
二、語義延伸
- 近義詞:愚鈍、頑劣()。
- 語境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是“藏拙”還是“愚頑”。例如陸遊詩句中的“癡頑”帶有超脫世俗的豁達,而《酷寒亭》則側重孩童的頑劣。
三、文學中的使用
該詞在古典詩詞、戲曲中常見,既能表達文人的自嘲與避世心态(如王建、陸遊),也可用于刻畫人物性格(如元曲中的孩童、《紅樓夢》中的對話)。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癡頑(chī wán)這個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思想遲鈍、頑固不化,無法接受新觀念或改變自己的想法。它由“疔”(dīng)和“元”(yuán)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疔”(dīng)部首含義是病瘡,由“疒”和“丁”兩個部分組成;
- “元”(yuán)部首則代表源頭、根本,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
“癡頑”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癡的本義是指瘋病,後來引申為蠢笨愚昧之意;頑則表達固執、不易改變之意。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南朝陳梁武帝時期的文獻中。
在繁體字中,“癡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根據不同朝代和書法流派的變化,“癡頑”也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以下是關于“癡頑”一詞的例句:
1. 他一向癡頑,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意見。
2. 這個頑固不化的老闆真是太癡頑了。
3. 學習是一個人擺脫癡頑思維的重要途徑。
一些與“癡頑”相關的詞彙以及它們的意思包括:
- 近義詞:愚蠢、執拗、固執。
- 反義詞:聰明、靈活、開明。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隨時來問我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