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和的意思、兩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和的解釋

(1).兵營左右門。《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 鄭玄 注:“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 北周 王褒 《飲馬長城窟》詩:“戰垣臨八陣,旌門對兩和。”

(2).借指守衛營門的軍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李悝 警其兩和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繫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兩和懈怠,不信 李悝 。”

(3).友好的兩方。《晉書·刑法志》:“兩訟相趣謂之鬭,兩和相害謂之戲。”《元典章·戶部四·女婿在逃依婚書斷罪》:“拟合将各路所申,女婿照依兩和自願立到婚書,斷聽兩離,别行改嫁,以戒後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和"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軍事術語中的雙重含義 在古代軍事典籍中,"兩和"特指軍隊的左右兩翼部署。《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自《司馬法》的軍事理論體系,指主将居中指揮時"左為左和,右為右和"的布陣方式。明代《武備志·陣紀》進一步闡釋這種布局具有"首尾相顧,虛實相生"的戰略價值。

二、哲學範疇的辯證關系 在《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兩和"被诠釋為矛盾統一體,既包含對立面的鬥争性("兩"),又包含統一體的和諧性("和")。這種解釋源于《周易》陰陽學說,認為"天地氤氲,萬物化醇"的宇宙運行規律即是兩和關系的終極體現。

三、古代外交的實踐形态 《左傳注疏》記載春秋時期"兩和"指諸侯國間的雙向和平盟約,既包含軍事互不侵犯條款,又涵蓋經濟文化交流協議。典型例證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述齊桓公"尊王攘夷"政策下建立的聯盟體系,通過"兩和之盟"維系諸侯國間平衡。

網絡擴展解釋

“兩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發音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讀作liǎng huò(注音:ㄌㄧㄤˇ ㄏㄨㄛˋ)

  1. 兵營左右門
    源自古代軍事術語,指軍營的左右門。例如《周禮》記載:“以旌為左右和之門”,後引申為軍營的象征。

  2. 守衛營門的軍士
    借指負責守衛軍營門戶的士兵。如《韓非子》中提到李悝“習射以兩和”,即指訓練守衛軍士。

  3. 友好的兩方
    指原本對立的雙方達成和諧關系。例如:“兩和共處,化解争端”。


二、讀作liǎng hé(注音:ㄌㄧㄤˇ ㄏㄜˊ)

作為成語使用時,表示兩個對立事物和諧共存,強調平衡與統一。例如:“陰陽兩和,萬物共生”。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報紙白宣帽柏舟倍道兼進筆采波逃哺啜簿閥镵針陳琳檄尺一诏沖鬥村社長淡味的知疊興椟韫幹衡漢畤暠皓橫被核議黃秔狐潛鼠伏驚窘拘拿駿骊老牧老校鄰封靈神六幽旅贲瑪爾噶鬘華帽釘鮸姑面盡綿麗銘刻骈沓錢筩氣體吸收人鏡設建聖經生生誰生松暢田産甜言媚語調三窩四同忾頭路烏拉爾河污傷無聲無息物事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