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營左右門。《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 鄭玄 注:“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 北周 王褒 《飲馬長城窟》詩:“戰垣臨八陣,旌門對兩和。”
(2).借指守衛營門的軍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李悝 警其兩和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繫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兩和懈怠,不信 李悝 。”
(3).友好的兩方。《晉書·刑法志》:“兩訟相趣謂之鬭,兩和相害謂之戲。”《元典章·戶部四·女婿在逃依婚書斷罪》:“拟合将各路所申,女婿照依兩和自願立到婚書,斷聽兩離,别行改嫁,以戒後來。”
“兩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發音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兵營左右門
源自古代軍事術語,指軍營的左右門。例如《周禮》記載:“以旌為左右和之門”,後引申為軍營的象征。
守衛營門的軍士
借指負責守衛軍營門戶的士兵。如《韓非子》中提到李悝“習射以兩和”,即指訓練守衛軍士。
友好的兩方
指原本對立的雙方達成和諧關系。例如:“兩和共處,化解争端”。
作為成語使用時,表示兩個對立事物和諧共存,強調平衡與統一。例如:“陰陽兩和,萬物共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兩和》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兩者和諧相處、相互協調。它強調通過平等、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達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兩和》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左邊的部分為“⺗”(刀旁),右邊的部分為“艮”(山)。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兩和》一詞由韓非子所創造,原本用于政治用語,指的是兩個諸侯國和平地相處。後來,這個詞逐漸衍生出更廣泛的意義,使用範圍擴展到各個領域,形容雙方在互動中和諧、互利的關系。
《兩和》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兩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兩和」的寫法有所不同。左邊的部分可以寫作「⺁」(心旁),右邊的部分可以寫作「艮」或「艸」(草字頭)。整個詞語的筆畫數也會有所變化。
1. 他們通過對話與合作,成功實現了雙赢,真正做到了兩和。
2. 在國際關系中,維護兩和最為重要,隻有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分歧,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1. 和諧
2. 和平
3. 和睦
4. 和解
5. 和順
1. 和諧
2. 和睦
3. 和平
4. 和順
1. 敵對
2. 沖突
3. 不和
4. 分裂
5. 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