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 ﹞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後因以“董帷”指授課之處。 明 高啟 《送殷孝章赴鹹陽教谕》詩:“獨抱遺經出 董 帷,秋風送騎入關遲。”
“董帷”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董帷”指授課或講學的地方,常用于形容專心治學、授業的場景。該詞源自漢代學者董仲舒的事迹,後成為教育領域的典故代稱。
出自《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意為:董仲舒放下帷幕專心講學,弟子們按入學先後互相傳授,甚至有人從未見過他的面。他三年未踏出書房,治學專注至此。
文學引用
明代高啟《送殷孝章赴鹹陽教谕》詩雲:
“獨抱遺經出董帷,秋風送騎入關遲。”
此處以“董帷”代指教書育人的場所。
現代延伸
可用于形容教師潛心教學或學者專注研究的場景,如:“他埋首董帷,十年如一日。”
如需進一步了解董仲舒生平或其他教育典故,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董帷》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意義。常見的意思是指由一位女子擔任的宮廷宣傳員,也可以指朝廷中負責傳遞政令、禦旨的人。此外,《董帷》還可以指代為王室女子所穿的帷幔。
《董帷》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艹」和「巾」兩個部首。其中,「艹」部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而「巾」部則表示有關頭巾、帷幔等的意義。根據筆畫的計算,「董帷」這個詞一共由15個筆畫組成。
《董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孝景本紀》中,其中記載了漢朝時期丞相董仲舒和帷子教的傳說。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被用來指代宮廷中的女官職務。
《董帷》的繁體字為「董幃」。
在古代,「董帷」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的「帷」在古字中表示帷幔,寫作「幃」。即使在古代,這個詞的意思也多指宮廷中的女官。
1. 古代的宮廷裡設有董帷,負責宣布皇帝的旨意。
2. 她榮升為董帷,成為皇帝身邊的貼身侍女。
董帷宣、帷幔、帷子教、帷幕
宣威、衆夫、焘燭
宮威、大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