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ot enough to) make rocks and metals melts—sweltering; extreme heat will melt away stone] 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氣酷熱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楚辭·招魂》
(2) 也說“铄石流金”
(1).謂高溫熔化金石。形容天氣酷熱。《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 王逸 注:“鑠,銷也;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以次更行,其熱酷烈,金石堅剛,皆為銷釋也。”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為皇帝修金箓齋詞》:“雖流金鑠石, 湯 德彌光,懷山襄陵, 堯 風益扇。” 清 陳夢雷 《行路難》詩:“行人五月涉炎鄉,流金鑠石汗浹裳。”亦省作“ 流鑠 ”。
(2).猶輝耀。謂發揮巨大的影響。 宋 歐陽修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流金铄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liú jīn shuò shí
字面解釋:“铄”和“流”意為熔化,字面指高溫能使金屬和石頭熔化,比喻天氣極其酷熱。
這一成語通過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展現了古代人對極端高溫的感知,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文學和日常表達中,體現漢語的凝練與意象豐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楚辭》《淮南子》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流金铄石,意為寶貴的金屬和寶石,形容非常珍貴和寶貴的事物。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流”和“金铄石”。下面将對它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1. “流”字的部首是“水”,因此可以歸類為“漢字典”中的“水部”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0。
2. “金铄石”中的“金”字的部首是“金”。它屬于“金部”字,總筆畫數為8。
3. “铄”字的部首是“钅”,即針或金屬。它也屬于“金部”字,總筆畫數為11。
4. “石”字的部首是“石”。它的總筆畫數為5。
“流金铄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人間訓》一書中,是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編撰的一部哲學著作。成語的形象描繪出黃金和寶石的珍貴而可貴的屬性,用于比喻非常寶貴的事物,如品德、才能或財富。
《流金鑠石》是《流金铄石》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中,字體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流傳至今的成語“流金铄石”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區别,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的演講技巧猶如流金铄石,令人陶醉。
2.這座古城留下的建築是真正的流金铄石,令人歎為觀止。
1. 流光溢彩
2. 金玉良言
3. 鐵石心腸
1. 珍稀無比
2. 寶貴無比
3. 舉世無雙
尋常薄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