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棋雙方成相持的棋勢。持,圍棋術語。黑白相圍,彼此不能相害,如一方于成持處先下子,則被另一方吃盡。《藝文類聚》卷七四引 漢 應瑒 《弈勢》:“持棊相守,莫敢先動。”
“持棊”是一個圍棋術語,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指圍棋對弈中雙方形成相持的棋勢。此時黑白兩方互相圍困,但均無法直接攻擊對方。若一方在“成持”處(即僵持局面)主動落子,反而會被另一方全部吃盡。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應瑒的《弈勢》,收錄于《藝文類聚》卷七四,原文提到“持棊相守,莫敢先動”,生動描述了雙方謹慎維持局面的策略。
在“持棊”狀态下,棋手需權衡利弊,避免貿然打破平衡。這一術語反映了圍棋對戰略耐心和局勢判斷的高要求,與現代圍棋中的“劫争”“氣”等概念有相似的戰略意義。
“持棊”不僅是一個靜态的棋形描述,更蘊含了圍棋攻守博弈的深層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棋譜案例,可參考古典圍棋文獻或權威圍棋理論解析。
《持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拿着棋子,指圍棋對局。也可以用來形容兩人在圍棋棋盤上對弈。
《持棊》的拆分部首是手部,棋部,拆分筆畫是手乚、木丁。
《持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圍棋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棋類遊戲。當時,人們在休閑娛樂時常常拿起棋子進行對弈。因此,有了《持棊》這個詞來形容拿着棋子進行圍棋對局。
《持棊》的繁體寫法為「持棋」。
在古代,「持棊」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持棊兮」。
1. 他每天晚上會和朋友們一起持棊,享受圍棋的樂趣。
2. 兩位圍棋大師在賽場上持棊對決,場面十分激烈。
1. 圍棋
2. 棋局
3. 棋盤
4. 棋譜
5. 棋手
對局、下棋、下子
擱棋、收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