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馬奔走時,前後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戰國策·韓策一》:“ 秦 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亦作“ 蹄閒三尋 ”。《史記·張儀列傳》:“ 秦 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蹄閒三尋騰者,不可勝數。” 司馬貞 索隱:“七尺曰尋。言馬走之疾,前後蹄閒一擲過三尋也。”
“蹄間三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較為統一。以下是詳細解析:
形容馬匹奔跑速度極快,前後蹄躍起時跨越的距離可達三尋(約6.3米)。這裡的“尋”是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七尺(約2.1米),三尋即二十一尺。
最早記載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描述秦國戰馬精良,疾馳時蹄間跨度極大,速度驚人。
史書補充
《史記·張儀列傳》引用此句時,司馬貞索隱進一步解釋:“七尺曰尋。言馬走之疾,前後蹄間一擲過三尋也。”強調馬蹄躍動的迅猛。
(查字典)的“狹窄空間”釋義可能受字面義誤導,而-5均引述《戰國策》《史記》等典籍,符合成語實際含義。建議以古籍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為準。
《蹄間三尋》是一種古代中國的測量單位,用來衡量車輛行進的距離,即每行駛一段距離時馬蹄踏地的次數。
《蹄間三尋》的拆分部首是⻍(骨字旁)和⼒(力字旁),它共有16個筆畫。
《蹄間三尋》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時期,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天官書》一章,記載了戰國時期的測量方法。
《蹄間三尋》的繁體字為「蹄間三尋」。
在古代,「蹄間三尋」的寫法稍有不同,是以「蹄間」較為常見,第二個字「三」更加簡化為「叒」,第三個字「尋」的上半部分常常寫作「頁」。
1. 他駕車走了五裡,共計蹄間三尋。
2. 根據蹄間三尋的測量,這段道路長約一千米。
蹄間、蹄間三
車程、車行距離、車次
坐次、徒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