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異。《呂氏春秋·侈樂》:“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衆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 畢沅 注引 李瀚 曰:“俶詭亦作諔詭,奇異也。” 南朝 梁 蕭統 《銅博山香爐賦》:“方 夏 鼎之瓌異,類《山經》之俶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湯敦甫》:“聞公少居鄉時,行頗俶詭,裡人多畏之。”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名家言者,其繁重博雜似北學,其推理俶詭似南學。”
“俶詭”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詞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從構詞法看,“俶”本義為起始、整理,《說文解字》釋為“善也”,後引申為突然、奇異;“詭”則含變詐、怪異之意,二者合稱強化了“奇特不凡”的語義特征。
在古典文獻中,《莊子·天下》篇載“其辭雖參差,而俶詭可觀”,此處形容言辭奇谲卻富有觀賞性。明代方以智《通雅》中“俶詭者,奇異之極也”進一步闡釋了該詞的程度意義,指代超越常規認知的特殊狀态。
現代漢語研究中,學者指出“俶詭”多用于形容文藝作品的超凡意境或人物的卓異言行,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評《離騷》“瑰麗俶詭,足冠辭林”。但需注意,該詞在現代口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與文學評論領域。
“俶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chù guǐ,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俶詭”意為奇異、奇特,常用來描述事物或行為的不尋常、超乎常态。例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提到“俶詭殊瑰”,即以宏大、奇異為美,強調感官的沖擊()。
字形結構
文獻用例
變體與關聯詞
古文中“俶詭”亦寫作“諔詭”,兩者意義相通,均指向“超乎尋常的奇異感”。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奧雅奔忙禀令賓語簿伍巢居帱革辭論存在都良鍛模兌獎法錦方戶繁庶幹首河勢虎觀火風交發澆詐接唱介福旌密鞙佩決獄沮濘餽勞賴體良直立櫃鱗塍令辭零用賬柳莺緑蕚梅馬甲袋毛盤免強濃淡怒怨女兒茶娉娉嫋嫋竊食人困馬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九上竈受傷水渚搜寥太行山綠化工程天崩地裂鐵定銅管樂托乘秃裙僞情鞋扣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