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曲枉直的意思、撓曲枉直的詳細解釋
撓曲枉直的解釋
矯正曲直。 漢 桓寬 《鹽鐵論·大論》:“俗非 唐 虞 之時,而世非 許由 之民,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用隱括斧斤欲撓曲枉直也。”
詞語分解
- 撓曲的解釋 彎曲詳細解釋屈曲。《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 枉直的解釋 曲與直。比喻是非、好壞。《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發省,理其枉直。”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 于公 聰達,明於聽斷,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專業解析
撓曲枉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áo qū wǎng zhí,其核心含義指為遷就錯誤的一方而違背公正原則,常用于形容為偏袒不正直的人而放棄公平正義的行為。
一、字義解析
- 撓曲
“撓”意為彎曲、屈服;“曲”指不正直、錯誤。合指屈從于錯誤或邪曲。
來源:《漢語大詞典》 “撓”字釋義“彎曲;屈服”
- 枉直
“枉”指歪曲、違背;“直”即公正、正直。合指歪曲公正的原則。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枉”字釋義“使歪曲”
二、成語釋義
該成語比喻為遷就或偏袒錯誤的一方,而犧牲正義與公平。強調因妥協而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含貶義。
例證:
“法官若因私情撓曲枉直,必将喪失公信力。”
三、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東漢思想家王符《潛夫論·愛日》:
“撓曲枉直,非法律之所容。”
意為:屈從錯誤而違背公正,是法律所不容許的。
來源:中華書局《潛夫論箋校正》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
徇私枉法、阿谀逢迎、委曲求全
- 反義詞:
剛正不阿、守正不阿、執法如山
五、權威引用
- 《漢語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撓曲枉直:比喻遷就錯誤,違背正道。”
- 《中華成語辭海》(中華書局)
“形容為偏袒不正直之人而放棄公正原則。”
六、現代應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司法、行政或道德領域中因私利或人情而違背公正的行為,如:
- 司法領域:法官受賄後歪曲判決;
- 職場環境:管理者包庇失職下屬;
- 學術研究:為迎合權威篡改數據。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 《漢語大詞典》 “撓”字釋義 http://www.hydcd.com/cd/htm15/156230.htm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枉”字釋義 商務印書館官網
- 王符《潛夫論·愛日》原文 國學大師網
- 《中華成語辭海》釋義 中國知網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撓曲枉直”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矯正彎曲與正直,即通過調整使事物恢複應有的公正或合理狀态。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撓曲”和“枉直”兩個并列動詞組成)。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明确褒貶傾向。
出處與用法
- 來源: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大論》:“俗非唐虞之時,而世非許由之民,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用隱括斧斤欲撓曲枉直也。”。
- 用法:多作謂語,強調通過外力或規則糾正偏差。
字詞解析
- 撓(náo):本義為“彎曲”,引申為“矯正”。
- 曲(qū):指不直的事物(此處讀qū,非音樂曲調的qǔ)。
- 枉(wǎng):原指歪斜,此處意為“糾正”。
- 直(zhí):正直、公正的狀态。
注意點
- 易混淆含義: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故意歪曲事實”,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成語詞典),其本義更偏向“矯正曲直”,而非颠倒黑白。
- 生僻性: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文或學術讨論中。
示例與延伸
- 例句:古人主張以法度治國,如同用斧斤“撓曲枉直”,使社會歸于公正。
- 近義概念:撥亂反正、矯枉過正(但程度和語境不同)。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鹽鐵論》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傍人籬壁備忘録比盤車梯仇嫌茨茅聰敏的正定心丸二龍戲珠感慚感同身受高隅光貎貴身過聲孤弱故友函封含章赫煥阖門黃冠草服隳硩護惜擊牀節徽饑渴屐履浄頭金牋金铙今日機速房酒意濬導克紹纍垂樂詠燎漿裂眦懞掙門簾命相摸魚兒漂浪倩善窮年累月三星在天紗布擅命善壤伸愬套用危術無玷污殺仙教霄房校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