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體國的意思、公忠體國的詳細解釋
公忠體國的解釋
謂盡忠為國。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郭沫若 《蜀道奇》詩:“鞠躬盡瘁兮, 諸葛武侯 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詞語分解
- 公忠的解釋 公平忠實;盡忠為公。《莊子·天地》:“吾謂 魯 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成玄英 疏:“拔擢公平忠節之人。”《韓非子·三守》:“羣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
- 體國的解釋 .創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并體國之忠規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
專業解析
公忠體國是一個具有褒揚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以公正和忠誠之心來關懷、治理國家事務,強調為官者或公民應具備心系社稷、恪盡職守、顧全大局的高尚品格。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本義解析
- “公忠”
“公”指公正無私、一心為公;“忠”指忠誠盡責、赤誠奉獻。二字結合,形容人具備大公無私的胸懷與對國家、職責的絕對忠誠。《漢語大詞典》指出,“公忠”常形容人“公正而盡忠”的品德狀态。
- “體國”
源自古代漢語“體國經野”(語出《周禮》),原指劃分都城與郊野的疆域,後引申為治理國家、心系國事。“體”在此處意為“體察、關懷、治理”,強調主動承擔國家責任。
二、整體釋義
“公忠體國”合并後,指以公正無私的态度和赤膽忠心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國家事務中,維護國家利益與穩定。其核心特質包括:
- 公正執政:處理政務時不徇私情,以國家法度為準則;
- 忠誠奉獻:将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勇于擔當;
- 大局意識:決策時以國家長治久安為根本出發點。
三、引申與用例
該成語多用于贊頌官員或傑出人物的崇高政治品格。例如清代小說《孽海花》中描述:“要公忠體國,首在破除積習。” 此處強調改革弊政需以公心與忠誠為根基。《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公正忠誠,盡心為國”的典範行為。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孽海花》(清·曾樸,人民文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公忠體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gōng zhōng tǐ guó
- 注音:ㄍㄨㄥ ㄓㄨㄥ ㄊㄧˇ ㄍㄨㄛˊ
- 核心含義:指公正忠誠,盡心竭力為國家服務。
- 詞語結構:由“公忠”(公正忠誠)和“體國”(以行動體恤國家)組成,強調個人對國家的奉獻精神。
二、出處與引用
該成語出自郭沫若的著作:
-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 《蜀道奇》詩:“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三、應用場景與特點
- 感情色彩:褒義,用于贊揚忠誠無私的愛國行為。
- 使用範圍: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評價或對傑出人物的描述(如諸葛亮等)。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如“公忠體國之臣”。
四、示例擴展
- 曆史典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體現的“鞠躬盡瘁”精神,常被視作“公忠體國”的典範。
- 現代用法:可用于形容外交官、政治家等以國家利益為先的職業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迫豩命餐玉饞涎欲垂宸聰程大位呈教赤祥慈恩題記淬厲低唱淺酌斷管殘沈頓曳蓋頭換面伉浪耕翻根深柢固宮闼寒鴈胡為佳對見見聞聞矯若遊龍礁嶢架子誡慎齎赉鏡框績望叩問牢愁老牌憐傷陸疏慮歎芒鞋蠻利旄倪眉尾鳥陳逆接盤頭偏刻平韻遷虜情箋辁樸拳術融彙上命畬刀稅務員,稅務官叔齊貼身貼意亭台樓閣銅礦猥亵蝦蟇顯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