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體國的意思、公忠體國的詳細解釋
公忠體國的解釋
謂盡忠為國。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郭沫若 《蜀道奇》詩:“鞠躬盡瘁兮, 諸葛武侯 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詞語分解
- 公忠的解釋 公平忠實;盡忠為公。《莊子·天地》:“吾謂 魯 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成玄英 疏:“拔擢公平忠節之人。”《韓非子·三守》:“羣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
- 體國的解釋 .創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并體國之忠規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
網絡擴展解釋
“公忠體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gōng zhōng tǐ guó
- 注音:ㄍㄨㄥ ㄓㄨㄥ ㄊㄧˇ ㄍㄨㄛˊ
- 核心含義:指公正忠誠,盡心竭力為國家服務。
- 詞語結構:由“公忠”(公正忠誠)和“體國”(以行動體恤國家)組成,強調個人對國家的奉獻精神。
二、出處與引用
該成語出自郭沫若的著作:
-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 《蜀道奇》詩:“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三、應用場景與特點
- 感情色彩:褒義,用于贊揚忠誠無私的愛國行為。
- 使用範圍: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評價或對傑出人物的描述(如諸葛亮等)。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如“公忠體國之臣”。
四、示例擴展
- 曆史典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體現的“鞠躬盡瘁”精神,常被視作“公忠體國”的典範。
- 現代用法:可用于形容外交官、政治家等以國家利益為先的職業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忠體國的意思
《公忠體國》是一個成語,意為“以公正忠誠為國家、社會大局着想”。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他的忠誠和公正的品質,以及他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公忠體國》的拆分部首是:“公”字的部首是“八”,“忠”字的部首是“心”,“體”字的部首是“亻”,“國”字的部首是“囗”。其中,“八”字有2畫, “心”字有4畫,“亻”字有2畫,“囗”字有3畫。
來源
《公忠體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其中描寫了淮陰侯劉邦的言行,“公忠體國”即指劉邦的公正、忠誠以及為國家着想的精神。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成為描述一個人君子風範的常用詞語。
繁體
《公忠體國》的繁體字為「公忠體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公忠體國》的字形是比較簡單的。雖然現代漢字的寫法與古代有所不同,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例句
1. 他是一位公忠體國的領導,一直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2. 這位将軍以公忠體國的品質赢得了人民的敬愛。
組詞
公義、公正、忠誠、國家、社會、大局、着想。
近義詞
忠義、忠誠竭盡、公正無私。
反義詞
私利、自私、不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