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代 官爵的第七級,賜國侯伯。《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 鄭玄 注:“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 鄭司農 雲:‘出就侯伯之國。’” 賈公彥 疏:“此 後鄭 先鄭 所雲,皆據典命而言。以其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即七命,是侯伯之國者也。”
(2).借指封疆大吏。《明史·蔡子英傳》:“自惟身本韋布,智識淺陋,過蒙主将知薦,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以報國士之遇。”
(3).猶言七名。《史記·天官書》:“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 司馬貞 索隱:“謂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
“七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讀。以下為綜合各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周代官爵等級
“七命”是周代官爵制度的第七級,特指侯伯級别的封賞。根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周代以“九命”劃分官爵,七命對應的封賞為“賜國”,即授予諸侯國領地。例如《明史》用“七命”代指封疆大吏,體現其地位之顯赫。
天文星宿别稱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七命”指代辰星的七個名稱,包括小正、天欃等,此處“命”通“名”。這種用法屬于古代天文術語的特定表達。
引申含義争議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4)提到“七命”與命理相關,指七十年運勢,但此類解釋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民間衍生或現代附會,需謹慎對待。此外,提到的“七條命”形容極度危險,屬于成語化用法,多見于口語語境。
建議:研究古代文獻時,應以第一、二類解釋為主;涉及民俗或現代網絡用語時,需注意語境差異。
《七命》是指一個人擁有七條命,表示命運多舛、多次逃離危險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經曆過多次險情而幸免于難。
《七命》的拆分部首是一,筆畫數為六。
《七命》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根據傳說,在某些神話故事中,某些生物或者人物擁有七條命,這意味着它們經曆了多次死亡并成功複活。這個概念後來被引申為多次逃離死亡或危險的能力。
《七命》的繁體形式為「七命」。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七命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寫法需要參考當時的字典和文獻。
1. 他好像擁有七命一樣,屢次在危險狀況下幸運地幸免于難。
2. 那隻貓在高樓上不慎從窗戶掉下來,但它竟然安然無恙,真是有七命呢。
1. 七嘴八舌
2. 七零八落
3. 七步之才
4. 七上八下
1. 命大
2. 逢兇化吉
3. 死裡逃生
1. 無命
2. 一死
3. 過河拆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