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地方;沒有土地。《戰國策·趙策三》:“來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與,則是棄前貴而挑 秦 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淮南子·泰族訓》:“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
(2).沒有大地。 漢 揚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
(3).猶言看不見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範圍廣袤。《楚辭·遠遊》:“下峥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飛閣逶迤,下臨無地。” 張銑 注:“言閣高下臨,見地若無也。”《何典》第一回:“一面正臨着苦海,真是上徹重霄,下臨無地。”
(4).猶言至極;不盡。形容無限喜愛、惶恐、驚喜、感愧等感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若乃統體必善,綴賞無地;雖 楚 趙 羣才, 漢 魏 衆作,曾何足雲!” 唐 劉禹錫 《謝分司東都表》:“伏奉今月十九日制書,授臣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者,寵命自天,戰越無地。”《三國志平話》卷上:“ 曹操 讀罷書,歡喜無地。”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感激至于無地。”
“無地”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沒有地方或土地
指缺乏可供使用或占有的空間或領土。例如《戰國策·趙策三》提到,若割地求和會導緻“無地而給之”的困境。此義項在曆史文獻中常見,多用于描述資源匮乏或領土争端。
沒有大地
強調天地關系中的缺失,如漢代揚雄《法言·孝至》中“無地何形”的哲學反問,體現古人對自然存在本質的思考。
形容高渺或廣袤的空間
用于描繪極高、極深或廣闊無邊的場景。如《楚辭·遠遊》中“下峥嶸而無地兮”,以及王屮《頭陀寺碑文》“下臨無地”,均通過誇張手法突顯空間感。
表達極緻情感
表示強烈到無容身之地的情緒,如羞愧(“無地自容”)、驚喜等。現代例句如“惶恐到無地自處”,多用于文學性表達。
“無地”的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核心圍繞“空間缺失”展開,既可指物理空間的匮乏(如土地、位置),也可引申為情感或哲學層面的極緻狀态。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無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地方、沒有虛位。
《無地》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三畫。
《無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由“無”和“地”兩個字組成,表示沒有地方、沒有虛位的意思。
《無地》的繁體字為「無地」。
根據《康熙字典》,古代漢字中的《無地》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在公司裡沒有任何《無地》可做的工作。
2. 這個地方已經被人占滿了,真的是《無地》可站。
無地無門、無地自容、無地可容、無地自處
沒有位置、無處容身
有地、有位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