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心的意思、獸心的詳細解釋
獸心的解釋
(1).野獸之心。謂人居心極壞。《列子·黃帝》:“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漢書·燕剌王劉旦傳》:“ 薰鬻氏 虐老獸心,以姦巧邊甿。” 顔師古 注:“獸心,言貪暴而無仁義也。” 唐 孟郊 《擇友》詩:“人中有獸心,幾人能真識。”
(2).指有獸心者。《晉書·王導傳》:“使帝典闕而復補,皇綱弛而更張,獸心革面,饕餮檢情。”
詞語分解
- 獸的解釋 獸 (獸) ò 四肢無嚴格分工,通體生毛的哺乳動物的總稱:獸類。野獸。鳥獸。禽獸。獸醫。 喻野蠻,下流: * 。獸行。人面獸心。 筆畫數:; 部首:丷;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專業解析
獸心(shòu xīn)指野獸般兇殘的本性或泯滅人性的邪惡之心。該詞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人喪失人性、殘忍暴虐或貪婪無度的品性。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本義與引申義
本義指野獸的殘忍心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為“野獸之心”)。引申義則專指人像野獸一樣兇殘、沒有仁義道德的心理狀态(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為“比喻極端野蠻、殘忍的心”)。此引申強調人性淪喪至動物性本能的狀态。
-
詞源與典故佐證
該詞源自古漢語。如《左傳·闵公元年》載:“人面獸心,恐其有小惡。”意指外貌雖是人,内心卻如野獸般險惡。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亦雲:“被發左衽,人面獸心”,進一步強化了其“野蠻未開化,缺乏人性”的語義。
-
現代語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中,“獸心”多用于譴責極端惡劣的行為或品性,如:
- 兇殘暴虐:形容殺人、施暴者泯滅人性的内心(例:“歹徒獸心大發,殘害無辜”)。
- 貪婪無度:比喻對權力、金錢等喪失理智的瘋狂欲望(例:“貪官獸心膨脹,大肆斂財”)。
- 道德淪喪:指背棄人倫常理的行為動機(例:“此人獸心不改,竟虐待親生父母”)。
學術參考來源:
- 釋義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典故溯源:《左傳·闵公元年》(見國學導航);《漢書·卷九十四下·匈奴傳》(見國學網)。
- 語用分析:《現代漢語貶義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獸心”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心腸如野獸般殘忍、兇惡,缺乏人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人内心極度兇殘、喪失道德,行為或思想與野獸無異。例如《漢書》中提到“獸心”形容貪婪暴虐無仁義,而《晉書》中則用“獸心革面”強調改變野蠻本性。
- 延伸理解:該詞不僅描述個體的惡毒,也可泛指具有此類特性的人群。
2.詞源與典故
- 古代文獻:最早可追溯至《列子·黃帝》,提到“人未必無獸心”,暗示人性中潛在的獸性。唐代孟郊的詩句“人中有獸心”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批判。
- 成語關聯:常與“人面獸心”連用,形容外表似人、内心如獸的虛僞歹毒之輩。
3.使用場景
- 批判性語境:多用于指責極端殘忍或背棄倫理的行為,如“殺害至親”等喪失人性的行徑(例句)。
- 文學與口語:在文學作品中增強人物形象的負面塑造,日常則用于道德譴責。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狼心狗肺、蛇蠍心腸、衣冠禽獸。
- 反義詞:菩薩心腸、仁心仁術、赤子之心。
5.注意事項
- 語境敏感:使用時需注意場合,避免過度攻擊性表述。
- 權威參考:更多定義可查看《漢典》《晉書》等古籍或現代詞典。
總結來說,“獸心”通過類比野獸的兇殘本性,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道德淪喪,是漢語中極具批判力度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傲上矜下白虜白鳍豚博臨茀祿財東穿蠹出神入化鋤粟慈帷瓷磚颠頭簸腦禘禮丁字二荒地二馬鵝行鴨步芳香酸幹親宮羽購誘龜林後賢黃海家菊競度驚伏伉音考名責實黎伯陵殿明察暗訪明文摩拂謀臣如雨僻遠千裡逢迎牽牛津遣晝清浄求合區段三獸渡河賒錢涉外視若兒戲四逆天得通幽動微頭工讬慕外難玩兒不轉王嗣無繼民吳質蝦蟇車先典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