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伴。 漢 蔡邕 《述行賦》:“翩翩獨征,無儔與兮;言旋言復,我心胥兮。”
“俦與”是古漢語中表示伴隨或類同關系的複合虛詞,由“俦”和“與”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指出,“俦”本義為“伴侶”,引申為“同類”;“與”作連詞時表并列,作介詞時意為“和……一起”。兩者組合後形成以下含義:
表并列關系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和”“與”,用于連接同類事物。例如《後漢書·仲長統傳》中“俦與富貴”即指“與富貴之人同類”。
表伴隨狀态
作介詞時強調動作的共同參與者,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引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俦與影成三”,此處“俦與”指“與影子共同存在”的伴隨狀态。
隱含對比義
《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說明,該詞在唐宋文獻中常暗含比較意味,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俦與聽之者”,暗指聽者與所述現象形成對照。
詞性演變:早期多作連詞(漢代),唐代後介詞用法逐漸增多,且多出現于韻文。現代漢語中已被“和”“同”等詞取代,僅存于仿古文體。
“俦”是一個漢語單字,讀音為chóu,屬于書面語或古漢語常用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及用法:
本義
指伴侶、同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例如《玉篇》中直接解釋為“俦,侶也”,揚雄《太玄》中“無介俦”的“俦”即表示夥伴。
引申義
可擴展為同類事物或群體,如“俦類”指同一類的人或物,“俦列”表示同列、同輩。
現代漢語中,“俦”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日常口語較少見。常見于詩詞、文言文引用或特定固定搭配中,如“鸾俦鳳侶”(比喻恩愛夫妻)。
若需進一步了解“俦”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安平敗沮暴尪崩落标取閉縱菜把萴子朝晚叱詈穿房過屋吹角醇樂怠息洞心駭目糞丸覆瓿服飨斧钺湯镬戆激功敗垂成夠戗孤拐臉哈巴狗海龍君含葩和成花貎蓬心胡鼓江壁膠膠紛紛祭蠟矜牙舞爪集腋成裘俊楚君主專制開排濫僞樂昏撩荒令年墓次沐腫鵬程片雲遮頂遷落鉛素阒爾人琴兩亡人造革儒家經書撒科失疇泰宇歎悲徒官晚香玉嗡嗡營營籼稻系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