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閴爾”。寂靜貌。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不訓不營,相忘江湖,朝廷闃爾若無,人民則至死不往來。”《永明智覺禅師唯心訣》:“閴爾無聲,而羣音揭地,蕩然無相,而衆像參天。”
“阒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ù ěr,主要用來形容寂靜、安靜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常見于描寫自然環境的靜谧(如深夜、空谷)或社會狀态的冷清(如廢棄的場所)。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相關文獻或詞典工具(如愛站小工具、文章屋)。
《阒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寂靜、安靜。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門”的部首,右邊是“耳”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阒爾》一詞源自《詩經·鄭風·阒其無人》,原意為“寂靜無人”。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閨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阒爾的形狀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的記載中,它的形狀為「門耳」。
1. 夜晚的森林裡,一片阒爾,隻有微弱的呼吸聲。
2. 那個教室裡一片阒爾,同學們都在專心聽老師講課。
阒然、阒寂、阒谷、寂靜、安靜
近義詞:寂靜、靜谧、肅穆、甯靜
反義詞:喧鬧、嘈雜、熱鬧、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