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伴。 汉 蔡邕 《述行赋》:“翩翩独征,无儔与兮;言旋言復,我心胥兮。”
“俦与”是古汉语中表示伴随或类同关系的复合虚词,由“俦”和“与”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指出,“俦”本义为“伴侣”,引申为“同类”;“与”作连词时表并列,作介词时意为“和……一起”。两者组合后形成以下含义:
表并列关系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与”,用于连接同类事物。例如《后汉书·仲长统传》中“俦与富贵”即指“与富贵之人同类”。
表伴随状态
作介词时强调动作的共同参与者,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引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俦与影成三”,此处“俦与”指“与影子共同存在”的伴随状态。
隐含对比义
《王力古汉语字典》特别说明,该词在唐宋文献中常暗含比较意味,如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俦与听之者”,暗指听者与所述现象形成对照。
词性演变:早期多作连词(汉代),唐代后介词用法逐渐增多,且多出现于韵文。现代汉语中已被“和”“同”等词取代,仅存于仿古文体。
“俦”是一个汉语单字,读音为chóu,属于书面语或古汉语常用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本义
指伴侣、同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例如《玉篇》中直接解释为“俦,侣也”,扬雄《太玄》中“无介俦”的“俦”即表示伙伴。
引申义
可扩展为同类事物或群体,如“俦类”指同一类的人或物,“俦列”表示同列、同辈。
现代汉语中,“俦”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日常口语较少见。常见于诗词、文言文引用或特定固定搭配中,如“鸾俦凤侣”(比喻恩爱夫妻)。
若需进一步了解“俦”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白相人闭户读书比物碧眼柴颍插柳产值焯煇畜兽大殓大脔丹毫凤尾罗忿邑负公鼎俯偻夫子干光诡毳殊章规厉韩杜浩气哈沓河曲红口白牙虎伥缋纯昏倦谫材矫国更俗夹叙夹议讦斥截串戒装警健疾瘵橛杙浚都俱瞻隆崒卢扁露天矿蒙络酿造评驳辟小噗哧濮上风前好七正赛神山冈上禄踏语铁柱題句亭邮通天冠汙罇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