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意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解釋

謂遇見不平的事,挺身出來幹涉,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見義勇為。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四折:“幸得彼處上司,道我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士。”《水浒傳》第四四回:“ 戴宗 、 楊林 看了,暗暗地喝采道:‘端的是好漢。此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真壯士也!’” 鄧子恢 《紅軍入漳前後》:“遊擊隊員像《水浒傳》裡的英雄好漢一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亦省作“ 路見不平 ”。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十:“他趕快轉過口又說道:‘我不過路見不平,說幾句氣話罷哩!’”《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正是:路見不平,拔劍相助。那 陳千 便安排些酒,請 楊溫 喫了,便帶一百餘人,同奔那 北侃 舊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遇到不公正之事時挺身而出、仗義相助的俠義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意義
    指在路途中目睹他人遭受欺壓或不公時,主動出手相助、主持正義,體現了見義勇為的精神。該成語常與“見義勇為”互為近義詞,反義詞則是“袖手旁觀”“冷眼旁觀”。

  2. 行為特征
    強調以武力(如拔刀)直接介入,帶有古代俠客文化的色彩。例如元代楊顯之《酷寒亭》中提到:“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既凸顯了俠義,也暗示了可能的風險。


二、曆史淵源與出處

  1. 文獻記載

    •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路見不平,所以按劍”,後演變為“拔刀相助”。
    • 元代戲曲文學(如楊顯之作品)進一步普及了這一表達,使其成為民間廣泛流傳的成語。
  2.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個人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的推崇,尤其在缺乏法治保障的背景下,民衆常寄希望于“俠客”匡扶正義。


三、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1. 適用語境

    • 用于褒揚敢于對抗不公的勇敢行為,例如:“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制服了搶劫犯。”
    • 在文學作品中多形容俠義角色,如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人物。
  2. 現代啟示

    • 需注意“拔刀”的象征意義,現代社會更提倡理性助人,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避免因沖動使用暴力導緻不良後果。
    • 佛教觀點(如)也提醒:助人時應克制情緒,避免因手段過激釀成更大沖突。

四、近義與反義表達

近義詞 反義詞
見義勇為、扶危濟困 袖手旁觀、坐視不理
打抱不平、挺身而出 冷眼旁觀、漠不關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文獻,可參考《景德傳燈錄》《酷寒亭》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意思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指當我們見到不公正的事情發生時,應該及時出手幫助别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個詞的部首是辵和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這個詞源于中國民間故事和傳說。它強調了人們應該勇于正義行事,不袖手旁觀。

繁體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Traditional Chinese)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的寫法比現代簡化了許多,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個詞的意思和現代一樣。

例句

他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總是秉持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組詞

- 義勇:表示勇敢、有正義感。

- 義氣:表示真誠、忠誠,常用于形容朋友間的情誼。

近義詞

- 扶危:表示扶助危險中的人,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反義詞

- 袖手旁觀:表示不理睬、不參與,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