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意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解釋

謂遇見不平的事,挺身出來幹涉,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見義勇為。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四折:“幸得彼處上司,道我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士。”《水浒傳》第四四回:“ 戴宗 、 楊林 看了,暗暗地喝采道:‘端的是好漢。此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真壯士也!’” 鄧子恢 《紅軍入漳前後》:“遊擊隊員像《水浒傳》裡的英雄好漢一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亦省作“ 路見不平 ”。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十:“他趕快轉過口又說道:‘我不過路見不平,說幾句氣話罷哩!’”《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正是:路見不平,拔劍相助。那 陳千 便安排些酒,請 楊溫 喫了,便帶一百餘人,同奔那 北侃 舊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遇到不公正或欺壓之事時,挺身而出、仗義相助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的字面可理解為"在路途中見到不平之事,拔出刀劍幫助受困者",引申為對正義的維護和弱者保護的社會責任感。

這一成語的典故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的民間話本與戲曲,例如《水浒傳》中魯智深解救金翠蓮父女的情節,即體現了俠義之士"路見不平"時的果敢與擔當。其精神内核包含三層維度:一是道德自覺性,強調個人對公義的主動維護;二是行動勇氣,要求突破旁觀者心态;三是適度原則,《中國成語大辭典》指出,現代語境中"拔刀"更多象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伸張正義。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該成語承載着中華文化中"俠義精神"的價值觀,與《禮記》"見義不為,無勇也"的儒家思想形成呼應,成為衡量個人品德的重要标尺。當代語言應用中,既可用于贊揚見義勇為行為,也可引申至對各類社會不公現象的批判性反思。

網絡擴展解釋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遇到不公正之事時挺身而出、仗義相助的俠義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意義
    指在路途中目睹他人遭受欺壓或不公時,主動出手相助、主持正義,體現了見義勇為的精神。該成語常與“見義勇為”互為近義詞,反義詞則是“袖手旁觀”“冷眼旁觀”。

  2. 行為特征
    強調以武力(如拔刀)直接介入,帶有古代俠客文化的色彩。例如元代楊顯之《酷寒亭》中提到:“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既凸顯了俠義,也暗示了可能的風險。


二、曆史淵源與出處

  1. 文獻記載

    •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路見不平,所以按劍”,後演變為“拔刀相助”。
    • 元代戲曲文學(如楊顯之作品)進一步普及了這一表達,使其成為民間廣泛流傳的成語。
  2.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個人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的推崇,尤其在缺乏法治保障的背景下,民衆常寄希望于“俠客”匡扶正義。


三、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1. 適用語境

    • 用于褒揚敢于對抗不公的勇敢行為,例如:“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制服了搶劫犯。”
    • 在文學作品中多形容俠義角色,如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人物。
  2. 現代啟示

    • 需注意“拔刀”的象征意義,現代社會更提倡理性助人,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避免因沖動使用暴力導緻不良後果。
    • 佛教觀點(如)也提醒:助人時應克制情緒,避免因手段過激釀成更大沖突。

四、近義與反義表達

近義詞 反義詞
見義勇為、扶危濟困 袖手旁觀、坐視不理
打抱不平、挺身而出 冷眼旁觀、漠不關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文獻,可參考《景德傳燈錄》《酷寒亭》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暗蒙蒙八故備拟備知币儀不識好歹蠶山草隸層出不窮車蕃春扈春醅叢射丹寸點紙雕悴東園匠斷奏督切風花雪夜蜂狂伏辜勾股數孤單過屠門而大嚼黃污換心急巴巴駒隙課養聯鞭龍頭杖盲人說象馬羣空麋聚内殿鲵鰌驽驘輕度輕蓬窮生瘸腿熱悶三影郎中省答耍水束紡疏展隨趁檀褐桶勾子頹如吞悲枉流委注穩熟窩火憋氣無氣無力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