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bt of gratitude and revenge] 恩情和仇怨
生死恩仇錄
亦作“ 恩讎 ”。1.恩與仇。 唐 白居易 《禽蟲詩》之八:“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因讎。” 宋 陸遊 《送陳德邵宮教赴行在二十韻》:“恩仇快報復,禍福出笑顰。”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九:“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清 秋瑾 《寶刀歌》:“寳刀俠骨孰與儔?平生了了舊恩仇。”
(2).偏指恩惠。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紀功碑》:“尋加王爵,仍許襲封。雖恩讎之彌隆,顧猖狂而未已。”
(3).偏指仇怨。《明史·選舉志二》:“事屬曖昧,或快恩讎報復,蓋亦有之。” 魯迅 《集外集·題三義塔》:“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是漢語中由“恩”與“仇”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恩情與仇怨”的并立關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強調兩種極端情感的交織狀态,常用于描述人際、家族或群體間複雜的曆史糾葛。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恩”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惠也”,指對他人的善意與幫助;而“仇”則源于“讎”,本義為“匹敵”,後引申為敵對或怨恨(《漢語大詞典》)。兩者結合後,“恩仇”既體現情感的對立性,又隱含因果關聯性,如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所述“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即典型恩仇觀的文化表達。
現代用法中,“恩仇”多見于文學、曆史語境,例如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即以“恩仇”為核心叙事線索,反映人性善惡的辯證關系(《中國文學大辭典》)。其近義詞包括“恩怨”“愛恨”,反義詞則為“無怨無德”(《同義詞詞典》)。
參考來源
“恩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恩仇”指恩情與仇怨的結合,常用來形容人際關系中交織的感激與怨恨,如“快意恩仇”“生死恩仇”等。
部分語境中可偏指一方,如單純指“恩惠”或“仇怨”。
構詞結構
由“恩”(恩惠、恩情)與“仇”(仇怨、仇恨)兩個對立概念組成,體現情感的雙重性與矛盾性。
古典文學中的運用
現代語境
常見于武俠小說或曆史叙事中,如“快意恩仇”形容灑脫解決恩怨(造句示例),或“恩仇錄”類書名。
如需更深入的語言學分析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辭海》等權威辭書。
罷朽崩傷充拓丑徒傳梆垂拱仰成辭決叢射點驗扶貧膏泉冠年海客乘槎纥邏敦花宵護臘草獲利解官解夢金鐀樛結卷箨鋸屑狂書髡囚澇朝累茵良士臨當慺慺内院撚巴念詞起科輕淳清恙跧摺壤芥軟擡弱冠讪搭搭地傷亡生計攝僷飾表市酒時雍殊錫鎖廳條葉鐵券文庭唐體育場豚尾尪瘵玩俗物阜民豐鄉和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