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身縮首的意思、潛身縮首的詳細解釋
潛身縮首的解釋
潛:深藏;首:頭。隱居不出頭露面。
詞語分解
- 潛身的解釋 藏身隱居。《後漢書·袁閎傳》:“潛身十八年…… 閎 誦經不移。” 明 馬銮 《銅雀伎》詩:“得上高臺日已西,潛身一為故人啼。”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剀》詩:“間道復西來,潛身入 吳 市。”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網絡擴展解釋
“潛身縮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án shēn suō shǒu,其核心含義是隱藏身體、收斂行迹,形容低調隱忍、不顯露自身。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潛身:藏匿身體,避開他人注意。
- 縮首:縮起頭,比喻收斂鋒芒或減少存在感。
- 整體:指隱居或低調行事,避免出頭露面。
出處與用法
- 出處: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2回:“汝既為谄谀之臣,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 此處用于貶斥谄媚之臣應安分守己,不可張揚。
- 語法:多作謂語或賓語,含中性色彩,常用于書面語境。
- 適用場景:描述隱退、避世,或暗指因形勢所迫不得不低調行事。例如:“亂世中,他選擇潛身縮首,靜待時機。”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 潛身遠迹:隱藏行蹤,遠離是非。
- 韬光養晦:收斂才能,待機而發。
- 反義詞:
- 抛頭露面:公開露面,高調行事。
- 鋒芒畢露:顯露才幹,毫不掩飾。
延伸解析
- 文化背景:該成語反映了傳統儒家文化中“隱忍守拙”的處世哲學,強調在不利環境中保全自身。
- 現代用法:可用于職場、社交等場景,比喻避免卷入紛争或保持低調策略。例如:“公司内部鬥争激烈,他決定潛身縮首,專注本職工作。”
例句參考
- 《藝文類聚》引例:“潛龍勿用,瞻鳥在室”(比喻賢者隱退)。
- 現代造句:“局勢未明前,衆人皆潛身縮首,不敢妄動。”
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三國演義》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潛身縮首》一詞起源于古漢語,意為隱藏自己、退縮不敢面對困難或挑戰。它由四個字組成,可以分為潛、身、縮、首四個部首。
潛字的部首是水,表示與水有關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11畫,在漢字中屬于比較複雜的字。身字的部首是自,表示人體的部分或全部。它的筆畫數為7畫。縮字的部首是纟,表示和布料相關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11畫。首字的部首是頁,表示和書籍相關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9畫。從部首和筆畫的組成來看,這四個字都是比較常見的漢字。
《潛身縮首》一詞的來源是《左傳》中的記載。在古代,如果人遇到困難或面臨危險的時候,會選擇躲避,不敢正面面對。這種行為被形容為潛身縮首。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的退縮和畏縮。
除了簡化字的寫法外,潛身縮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潛身縮首」。繁體字的筆畫比簡化字更複雜一些,總體上更加書寫繁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潛字的古代寫法為「潛」,身字的古代寫法為「身」,縮字的古代寫法為「縮」,首字的古代寫法為「首」。在古代寫法中,筆畫的順序、結構等方面會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一則關于《潛身縮首》的例句:他面對困難時總是潛身縮首,缺乏勇氣去面對和克服困難。
與《潛身縮首》相近的成語有「畏首畏尾」、「畏縮不前」等,它們都表示人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的退縮和不敢邁出一步。相反的成語有「勇往直前」、「迎難而上」等,它們表示人勇敢面對困難,積極向前的态度。
總結而言,《潛身縮首》是一個描述人們在困難面前不敢面對、選擇退縮的成語。它起源于古代文字,由潛、身、縮、首四個部首組成。繁體字寫作「潛身縮首」,古代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句和相近成語描繪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的退縮和缺乏勇氣,而相反的成語則反映了勇敢面對困難、積極向前的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