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鲂魚的意思、鲂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鲂魚的解釋

鳊魚的古稱。《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唐 杜甫 《觀打魚歌》:“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分茶酒店》:“春魚魴魚,石首油煠。”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鲂魚》:“魴魚處處有之, 漢 沔 尤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鲂魚(學名:Megalobrama skolkovii),是鯉科鲂屬的一種淡水魚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體系中具有豐富的釋義與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字形與讀音

    字形為“魚”旁加“方”,普通話讀作fáng yú。《說文解字》釋“鲂”為“赤尾魚”,強調其尾部呈紅色的特征 。

  2. 生物學定義

    鲂魚體側扁呈菱形,頭小背高,腹部有棱突,屬草食性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等流域,與鳊魚形态相似但尾柄更短,《中國動物志》明确将其歸為獨立物種 。


二、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1. 《詩經》中的隱喻

    《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鲂?”以鲂魚喻指“非必需品”,表達安貧樂道之志;《小雅·采綠》中“其釣維何?維鲂及鱮”則象征生活富足 。

  2. “鲂魚赪尾”的典故

    典出《詩經·周南·汝墳》:“鲂魚赪尾,王室如燬。”以魚尾赤紅比喻百姓勞苦,後引申為“民生凋敝”的社會隱喻 。


三、實用價值與民俗認知

  1. 食用與經濟價值

    鲂魚肉質細嫩,自古為重要食用魚。《齊民要術》載有“蒸鲂魚”技法,明代《本草綱目》稱其“味甘性平,可健脾利水” 。

  2. 民間别稱與混淆

    部分地區稱“武昌魚”(實為團頭鲂),或與三角鲂混稱。需據背鳍條數(鲂魚為7根,鳊魚為9根)等特征區分 。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鯉形目》,科學出版社
  3.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鲂魚是鯉科鲂屬的一種淡水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河流及湖泊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形态特征

鲂魚體高而側扁,呈菱形,頭後背部隆起,頭小且口端位,上下颌等長并覆蓋堅硬角質層。其背鳍具光滑硬刺,長度顯著大于頭長;腹棱自腹鳍基部延伸至肛門,尾鳍深分叉,下葉稍長。體色以青灰色為主,側面帶淺綠色澤,腹部銀白,鱗片後部顔色較深。

二、分布與習性

  1. 栖息環境:鲂魚屬中下層魚類,偏好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冬季常群集于深水石隙越冬。
  2. 食性:幼魚以浮遊動物為主,成魚轉為雜食性,主食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及軟體動物,偶食昆蟲和小魚。
  3. 繁殖:3冬齡性成熟,5-6月産卵,産卵場需有顯著水流。

三、文化釋義

鲂魚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詩經·周南·汝墳》中“鲂魚赪尾”以魚尾赤紅喻示勞苦。其古稱“鳊魚”,現代多指鯉科的三角鲂、團頭鲂等,武昌魚(團頭鲂)即為其著名代表。

四、與其他魚類的區别

鲂魚易與鳊魚、團頭鲂混淆,主要差異在于:

五、經濟價值

鲂魚肉質鮮美,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常用于人工養殖。例如,廣東曾向北江投放鲂魚苗以豐富水域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細節或古文獻記載,可參考《詩經》及魚類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安童暗途敗行側殺柴瓷傳闆傳芳搐動脣喙佛郎扶世剛切夠不上搆締寒燎和霭何粉喝喊畫規會禀殲斃簡用搢本抉目钜鹿侯砍頭老齡良材流镝綸掖呂真人馬叙倫南學内教坊女曹兒傍偟披帷栖旅親嘴窮皮窮心丘蚓取迳囷府山厓滲金神來衰離束書肅給綏勸太史簡探勝天道無親晚甘侯畏縮僞廷五大夫城無風生浪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