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天道公正,無偏無私。《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 伯夷 、 叔齊 ,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後漢書·皇甫嵩傳》:“天道無親,百姓與能。”
“天道無親”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出處與基本含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字面意思指自然法則(天道)沒有親疏之分,始終保持公正無私的特性,強調客觀規律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
二、深層理解
三、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用于表達對命運無常的哲思(如陳子昂碑文) • 現實勸喻:警示世人驕奢自滿的後果 • 學術讨論:闡釋道家"自然無為"思想的重要例證
四、相關成語 與"天道酬勤"的區别在于:前者強調規律的客觀性,後者側重主觀努力的重要性。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關系的認知維度。
該成語至今仍被廣泛運用,既包含對客觀規律的敬畏,也蘊含勸人向善的積極意義。如需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查閱《老子》《史記·伯夷列傳》等原始文獻。
《天道無親》是一句成語,意思是上天對待衆生沒有偏袒,不分親疏。它是在強調世間事物的發展和結果并不受個人意願或感情因素的影響,而是受到天道自然的支配。
《天道無親》的拆分部首是「日」和「一」,筆畫為7畫。
《天道無親》這句成語最早來源于《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劉備剛剛成為荊州牧時,他有一個親密朋友諸葛亮,諸葛亮非常聰明,劉備深感慶幸。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得知諸葛亮因為占卜的結果,要拜别長沙的朋友黃承兒,很不舍。劉備想讓諸葛亮回來,但是諸葛亮告訴劉備:“天道無親,以我看來,并不是因為荊州有我做官,而是有像您這樣的英雄才會得天下。”這個故事中的「天道無親」成語,就因而流傳開來。
「天道無親」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天道無親」中的「親」字,在古代常常寫作「親」。
1. 在考試中,天道無親,隻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相信天道無親,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天道、親情、親切、無私、天然、道路、無情、任性、親友、親和
天理公正、物盡其用、公平無私
偏袒、傾向、偏心、不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