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蕃國的意思、蕃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蕃國的解釋

(1). 周 代指夷服、鎮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國家。蕃,通“ 番 ”。《周禮·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孫诒讓 正義:“《職方氏》九服,蠻服以外,有夷、鎮、藩三服……是此蕃國即《職方》外三服也。”《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2).泛稱 中國 以外的國家。《宋史·食貨志下八》:“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者,令并詣兩 浙 市泊司請給官券,違者沒入其寶貨。”

(3).即諸侯國。蕃,通“ 藩 ”。《後漢書·順帝紀》:“陛下正統,當奉宗廟,而姦臣交搆,遂令陛下龍潛蕃國。” 李賢 注:“從太子廢為王,故曰龍潛蕃國。”《後漢書·宋意傳》:“ 西平王 羨 等六王,皆妻子成家,官屬備具,當早就蕃國,為子孫基阯。”《南史·後妃傳序》:“夫人之號,不殊蕃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蕃國是漢語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屬國的統稱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蕃國指代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的附屬國。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周禮》,漢代特指匈奴、西域諸國,唐代文獻中常見"蕃國來朝"的記載,如《新唐書》載"突厥、吐蕃、回纥皆稱蕃國"。

二、少數民族政權的自稱與他稱體系

《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宋元時期"蕃國"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指契丹、女真等非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另一方面也被西夏、大理等政權用作自稱。明代《永樂大典》收錄的官方文書中,将朝鮮、安南(今越南)均列為蕃國。

三、地理方位的文化指代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強調,該詞包含明确的地理方位概念:"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皆可稱蕃"。現代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補充說明,該詞在具體語境中可指代特定區域,如唐代"蕃國"多指吐蕃及其周邊政權。

網絡擴展解釋

“蕃國”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古代中國的對外稱謂

  1. 周代對邊遠屬國的統稱
    指位于九州之外的夷服、鎮服、蕃服等地區,如《周禮·秋官·大行人》記載:“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這類國家多分布于中原王朝的邊疆,需定期朝貢,但政治聯繫較松散。

  2. 泛指中國以外的國家
    如宋代文獻提到“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此處“蕃國”指代外國或異域政權,與“藩屬國”概念有所區别。

  3. 諸侯國的别稱
    通“藩國”,指分封的諸侯國,如《後漢書》記載“陛下龍潛蕃國”,即指君主即位前所處的封地。


二、曆史上的吐蕃國

吐蕃國是7-9世紀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權,與“蕃國”發音相近但含義不同:

  1. 政權起源
    由松贊幹布于公元633年統一各部建立,定都邏些(今拉薩),是西藏第一個統一王朝。

  2. 名稱由來
    “吐蕃”可能源于古羌語部落的自稱,或與“秃發”部族名稱音轉相關。藏語中“蕃”意為農業或高地,與地理環境相關。

  3. 疆域與文化
    鼎盛時期控制青藏高原及中亞部分地區,與唐朝、阿拉伯帝國并存。引入文字、發展農業(如青稞種植),并吸收中原和南亞文化。


“蕃國”需結合語境區分:古代文獻中多指邊疆屬國或外國,而“吐蕃國”是特定曆史政權。兩者雖同音,但地理範圍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傲悖倍費兵要地志不辨真僞不揀彩吹柴告竄句地竈貳師伐謀防送卒發棹風帆鳳尾绫棼橹幹僵怪聲怪氣軌程黃花地丁瓠種佳絕澗峽腳爐積畜借取錦綳經史百子盡思冀群灸師君子之交寮友臨期龍炯箓籍路赆明如指掌帔肩濮鈆前席起肓全護诠用色勃删叙沈奫鸤鸠衰麻讨人嫌鐵甲退涼外表妄生穿鑿丸墨晚食圩堤歍悒鄉愁淆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