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删改繁冗而使叙述精要。《後漢書·應劭傳》:“其見《漢書》二十五,《漢紀》四,皆删叙潤色,以全本體。”
“删叙”為漢語複合詞,由“删”與“叙”兩個語素構成。從構詞法角度分析,“删”指删除、去除,如《說文解字》釋“删”為“剟也”,即削除文字;“叙”本義為次序、陳述,如《爾雅》注“叙,次也”,引申為有條理地編排。二者組合後,“删叙”可解作“在文字編纂過程中删除冗餘内容并重新編排次序”,多用于文獻整理或文本修訂領域。
該詞的語義核心包含兩層動作:一是篩選剔除(删),二是邏輯重組(叙)。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到“删叙舊文,以成新義”,即指通過對原有文本的删減和重新叙述達成新的表達意圖。現代語境中,該詞常出現在古籍校勘、檔案整理等專業場景,強調編纂者對原始材料的加工處理過程。
參考來源:
“删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删叙”由“删”(删除、删減)和“叙”(叙述、叙說)組成,指删除文字或文章中多餘的部分,使内容更加簡潔精煉。例如古代文人在寫作時反複斟酌、删改,以達到表達精準的目的。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史學家應劭在整理文獻時通過“删叙”手法保留核心内容,體現了古代文人對語言精煉的追求。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滬江詞典)。
白業犇蹙菜花水車軨尺景出判廚養臣雌雄未決黨助倒逼斷截惇序犯而不校法眼肥嫩風懷賦祿附緻搞糟官耗晃瀁還将有諱所見金焦懆截鐵斬釘箕山挂瓢局地扣天聚光君側君子之交淡如水跨鶴纏腰曠宇老婦貌敬滅祀謀新目無組織拏訛頭匿名信捧上天平亂乾啟遷祧沈厚拾掇無遺書颠朔風咷笑天寶當年填房挑菜頭牟卧護五保污泥五弦享事項橐謝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