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蕃国的意思、蕃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蕃国的解释

(1). 周 代指夷服、镇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国家。蕃,通“ 番 ”。《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孙诒让 正义:“《职方氏》九服,蛮服以外,有夷、镇、藩三服……是此蕃国即《职方》外三服也。”《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2).泛称 中国 以外的国家。《宋史·食货志下八》:“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并诣两 浙 市泊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3).即诸侯国。蕃,通“ 藩 ”。《后汉书·顺帝纪》:“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姦臣交搆,遂令陛下龙潜蕃国。” 李贤 注:“从太子废为王,故曰龙潜蕃国。”《后汉书·宋意传》:“ 西平王 羡 等六王,皆妻子成家,官属备具,当早就蕃国,为子孙基阯。”《南史·后妃传序》:“夫人之号,不殊蕃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蕃国是汉语历史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属国的统称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蕃国指代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附属国。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汉代特指匈奴、西域诸国,唐代文献中常见"蕃国来朝"的记载,如《新唐书》载"突厥、吐蕃、回纥皆称蕃国"。

二、少数民族政权的自称与他称体系

《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宋元时期"蕃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指契丹、女真等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另一方面也被西夏、大理等政权用作自称。明代《永乐大典》收录的官方文书中,将朝鲜、安南(今越南)均列为蕃国。

三、地理方位的文化指代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强调,该词包含明确的地理方位概念:"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可称蕃"。现代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补充说明,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可指代特定区域,如唐代"蕃国"多指吐蕃及其周边政权。

网络扩展解释

“蕃国”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称谓

  1. 周代对边远属国的统称
    指位于九州之外的夷服、镇服、蕃服等地区,如《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这类国家多分布于中原王朝的边疆,需定期朝贡,但政治联系较松散。

  2. 泛指中国以外的国家
    如宋代文献提到“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此处“蕃国”指代外国或异域政权,与“藩属国”概念有所区别。

  3. 诸侯国的别称
    通“藩国”,指分封的诸侯国,如《后汉书》记载“陛下龙潜蕃国”,即指君主即位前所处的封地。


二、历史上的吐蕃国

吐蕃国是7-9世纪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与“蕃国”发音相近但含义不同:

  1. 政权起源
    由松赞干布于公元633年统一各部建立,定都逻些(今拉萨),是西藏第一个统一王朝。

  2. 名称由来
    “吐蕃”可能源于古羌语部落的自称,或与“秃发”部族名称音转相关。藏语中“蕃”意为农业或高地,与地理环境相关。

  3. 疆域与文化
    鼎盛时期控制青藏高原及中亚部分地区,与唐朝、阿拉伯帝国并存。引入文字、发展农业(如青稞种植),并吸收中原和南亚文化。


“蕃国”需结合语境区分:古代文献中多指边疆属国或外国,而“吐蕃国”是特定历史政权。两者虽同音,但地理范围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八花砖惨难侧身长拳潮鼓踹足得宝歌定光独具匠心反冲風后风习腹测服命凫亹刚简干欲贯月查桂魄孤军奋战郭洛带后起徽派角隅金灵马决不刊头溘然蜡查理决丽姝轮广僇辱没辙冥漠之乡派生磐维僻好区夏然然可可柔甲软木砖晒犊鼻牲刍升合收堂客水芳属玉观填权偷合绾会萎餧问刑官五马渡侠毂下顾纤条颵颵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