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淆迷惑。 魯迅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經蓋 公佐 拟作,而當時已被其淆惑。”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道家思想與佛學根本不同,我輩似不宜因形式上之相類而生淆惑。”
“淆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o huò,其核心含義是混淆真相、使人迷惑。以下是詳細解釋:
“淆惑”強調通過混淆事實達到迷惑目的,帶有貶義色彩,常見于批判性語境。需注意與單純“困惑”區分,前者多指人為制造的混亂。
《淆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使人糊塗迷惑,讓人不易理解或辨認清楚。
《淆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分别是氵和亥。它總共有17個筆畫。
《淆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漢書·郦食其傳》:“使民淆惑,無所措手足。”
《淆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淆惑」。
在古時候,漢字《淆惑》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淆惑」。
1. 他的言辭淆惑了我,我不明白他究竟想說什麼。
2. 這個問題實在太淆惑了,讓我一時無法回答。
3. 他不停地說着一些淆惑人心的話,試圖掩蓋真相。
1. 混淆:意為使事物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2. 迷惑:意為使人感到困惑或摸不着頭腦。
3. 困惑:意為因為無法理解或處理某事而感到迷茫或不解。
1. 迷亂:意為心神不定,紛亂無章。
2. 混亂:意為無秩序,無法分辨。
3. 糊塗:意為不明事理,智力遲鈍。
1. 明确:意為清楚明白,不含糊。
2. 了解:意為對事物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3. 知曉:意為對某事的情況或詳情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