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猶退燒。 徐哲身 《反啼笑因緣》第七回:“ 绮華 摸了一摸 家樹 額上,雖已微微有汗,還沒退涼,便在床沿上一坐,道:‘藥吃過沒有?既然有寒熱,應該多蓋幾張被頭。’”
“退涼”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含義:
1. 方言用法(常見解釋) 指退燒,常見于地方口語表達。例如徐哲身在《反啼笑因緣》第七回中寫道:“雖已微微有汗,還沒退涼”,此處即指體溫未恢複正常。該用法在多個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中被收錄,屬于明确釋義。
2. 成語釋義(較少見) 有部分資料(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逃避困難或危險,由“退”(逃避)和“涼”(困難/危險)組合而成。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用例支持,權威性相對較低。
補充說明:
建議優先采用方言中“退燒”的含義,如需引用成語釋義需謹慎考據語境。
《退涼》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拼音為"tuì liáng"。它的意思是溫度逐漸降低,天氣變涼。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退涼》的拆分部首是"辶"(chuò),它是表示"走路"、"行動"的意思。《退涼》一共由8個筆畫組成。
《退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觀測。古人通過觀察天空的變化,發現夏季的炎熱逐漸減弱,天氣轉涼,故稱為"退涼"。
《退涼》的繁體形式為「退涼」。
在古代,"退涼"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退涼」。
1. 秋天就是夏天的尾巴,漸漸地退涼了。
2. 暑假過去了,天氣開始退涼,學校開學了。
《退涼》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常用的詞組,比如:
1. 退熱:指身體溫度逐漸降低。
2. 退潮:指海水從高潮逐漸下落。
與《退涼》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涼爽、涼快、涼意。
與《退涼》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逼熱、炎熱、炎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