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司格的意思、方司格的詳細解釋
方司格的解釋
北魏 時诏各郡按氏族門第高低以次舉選人才的一種方式。《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 魏太和 時,詔諸郡正,列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格,名曰‘方司格’。”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網絡擴展解釋
“方司格”是北魏時期推行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主要依據氏族門第高低來舉薦和選用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
定義與時期
方司格是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500年)由朝廷頒布的選官标準。其核心是要求各郡按照本地士族的門第等級,制定選拔人才的次序和規則。
-
選拔依據
該制度以氏族門第為核心标準,即根據家族的社會地位、聲望和曆史背景來評定人才資格。這反映了當時門閥制度對社會階層流動的深刻影響。
-
曆史記載
主要見于《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記載北魏“诏諸郡正,列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格,名曰‘方司格’”,說明其作為官方文件的性質。
-
目的與影響
方司格旨在通過規範化的門第标準強化士族階層的政治特權,鞏固統治基礎。但這也加劇了社會階層固化,成為後來科舉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一。
發音:fāng sī gé(注音:ㄈㄤ ㄙ ㄍㄜˊ)。需注意,此詞屬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司格(fāng sī gé)是一個複合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方司格指的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方式和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方(fāng):是一個方形的字,它的部首是方塊,并且有四個筆畫。
司(sī):它的部首是口,并且有五個筆畫。
格(gé):它的部首是木,并且有十個筆畫。
來源:
方司格是由方、司、格三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每個字有着獨立的含義。方指事物的形狀或方位,司可以指掌管或官職,格指規定或規格。将這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方司格這個詞,表示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準則或态度。
繁體:
方司格的繁體字為「方司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方司格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資料,方可以寫作「方」或「仿」,司可以寫作「厶」或「司」,格可以寫作「格」或「隔」。
例句:
1.他對待每個人都始終保持着方司格的禮貌和關懷。
2.在工作上看重細節和規範的方司格,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方方正正、司法、格調、格局、方方面面、司空見慣、格外。
近義詞:态度、準則、方式、處理方式。
反義詞:不正常、無準則、隨意、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