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俘的意思、受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俘的解釋

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儀。舊時封建統治者戰争勝利後,先行獻俘禮,把所獲俘虜獻于宗廟社稷,再行受俘禮,由皇帝接受戰俘。也叫“受俘馘”。《舊唐書·劉闢傳》:“ 闢 入京城,上禦 興安樓 受俘馘。”《清史稿·禮志九》:“翼日,帝禦 午門樓 受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俘(shòu fú)是古代中國軍事禮儀中的重要環節,特指戰勝方在戰争結束後,正式接受并記錄俘虜的儀式。該儀式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彰顯勝利者的權威與天命所歸。以下從語義、儀式流程及曆史背景三方面詳解:


一、核心釋義


二、儀式流程與政治象征

  1. 獻俘于廟社

    俘虜被押解至宗廟或社稷壇,告祭祖先與天地,強調勝利符合神權意志《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2. 君主受俘

    君主親臨受俘台,接受将領呈獻的俘虜名冊及主要戰俘,史官記錄俘虜數量、身份《新唐書·禮樂志》。

  3. 處置裁決

    君主依俘虜身份(如敵酋、降将)宣布處決、赦免或收編,體現「天命」對生殺予奪的終極裁決權。

例證:唐代蘇定方平百濟後,獻俘于長安乾陽殿,唐高宗「受俘」後赦免百濟國王,彰顯仁德與威儀并重《資治通鑒·唐紀十六》。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受」「俘」詞條釋義
  2. 《周禮·夏官·大司馬》獻俘禮制記載
  3.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後獻俘于周襄王
  4. 《新唐書·禮樂志》唐代受俘儀典流程
  5. 《明會典·禮部》明清午門受俘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讀者通過權威出版社點校本或「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學術平台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受俘”一詞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禮儀中的正式儀式

核心含義:指封建社會戰争勝利後,統治者接受俘虜的禮儀流程。通常分為兩個步驟:

  1. 獻俘禮:将俘虜獻于宗廟社稷,告慰祖先和神靈()。
  2. 受俘禮:由皇帝親自在特定場所(如午門樓)接受戰俘,象征勝利的權威性。例如《清史稿》記載“帝禦午門樓受俘”。

二、現代引申的比喻用法

擴展含義:在非曆史語境中,可比喻為在競争、鬥争或情感關系中被對方擊敗或控制,失去自主權。例如形容商業競争失利或被他人操縱的狀态()。

使用注意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引申用法分析,可參考《舊唐書》《清史稿》等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稗粝百勝邊捍插戴唱頭疵吝打和怠隙妒口笃貧督署焚枯複旦古代英雄的石像河目鴻軒恚駡毀駡降貴潔除節期精兵精華鯨吞金石之言君位橘中戲窠窟菉竹旅店馬寶蒙冤明淑秘書暮衰木災男耕婦織旁射批反傾毀鬈笄潤筆錢散戲生就是即是收秋霜陣水功探事踏青僮謠退身推析脫卻違制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想物以群分謏聞邪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