翫聞的意思、翫聞的詳細解釋
翫聞的解釋
謂沉溺。《列子·楊朱》:“而美厚復不可常猒足,聲色不可常翫聞。”
詞語分解
- 翫的解釋 翫 á 同“玩”③翫⑤。 筆畫數:; 部首:羽; 筆順編號:
- 聞的解釋 聞 (聞) é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丑聞
專業解析
"翫聞"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忽視聽聞、對聽到的消息或意見不以為意、輕慢對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合成:
- 翫 (wán): 本義通“玩”,有習以為常、因常見而輕視、疏忽、懈怠之意。《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翫”字,但“玩”有“弄也”的本義,引申為輕視、不認真對待。在古籍中,“翫”常表示因熟悉而疏忽、輕慢。例如《左傳·昭公元年》:“玩歲而愒日。” 杜預注:“玩、愒,皆貪也。” 引申為懈怠、忽視。
- 聞 (wén): 指聽到、聽見、消息、傳聞。
- 合成“翫聞”: 将“翫”的“輕視、疏忽”之意作用于“聞”的對象上,即對所聞之事(消息、意見、教誨等)持輕慢、忽視、不以為意的态度。
-
核心釋義:
- 忽視聽聞的内容。 指對聽到的話語、消息、建議、警告等不重視,掉以輕心。
- 輕慢地對待聽聞之事。 含有一種漫不經心、不當回事的态度。
- 對信息麻木或懈怠。 可能因為信息重複出現或習以為常而導緻不敏感、不警覺。
-
典籍用例與語境:
- 該詞最經典的出處見于班固《漢書·王嘉傳》: “(哀帝)诏書罷菀,而以賜(董)賢二千餘頃,均田之制從此堕壞。奢僭之咎,在於(董)賢。…今賢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傳四方,皆同怨之。裡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臣常為之寒心。今太皇太後以永信太後遺诏,诏丞相禦史益賢戶,賜三侯國,臣嘉(王嘉)竊惑。… 此皆財币委積,陰陽未和,災害并臻,元元困乏,不可以加。臣聞天戒若曰,高貴人臣,将危社稷,陛下不寤,而複賜賢(董賢)等戶,是明與天反也。唯陛下留神,反覆愚臣之言,不可以示天下,為萬世笑。臣嘉幸得備位,竊内憂傷。唯陛下裁察。上(哀帝)覽奏,愈不說,遂下嘉诏獄。…廷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嘉系獄二十餘日,不食歐血而死。” 其中,王嘉勸谏漢哀帝不要過度寵信董賢,哀帝不聽,反而将王嘉下獄。班固在叙述此事後,引用《論語》感歎道: “孔子稱‘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今嘉從守丞(指王嘉從地方官做起),圖畫功臣,居位食祿,誠欲效忠,安社稷。而上(哀帝)乃聽用讒邪之言,以間嘉,嘉以獲罪深可痛!嘉之言事,上(哀帝)少不能平,及聞董賢貴幸,怨望益深,被以惡言。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此之謂也。嘉本以論議見褒,其後卒以言事得罪,君子以為忠而不知所以自全,悲夫!然觀其臨死之言,何其哀而不怨也?雖古之直臣,何以加哉!” 班固緊接着評論道: “贊曰:王嘉之争,哀哉!可謂‘仁而不佞’者矣。當王氏之盛,折節行仁,以厚賢者之路,及晚節直言,面折廷争,至殺身而不悔,豈非社稷之臣
網絡擴展解釋
“翫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
基本釋義
拼音為wàn wén,意為“沉溺”。其中“翫”通“玩”,有習慣、沉浸之意;“聞”在古漢語中既可指“聽見”,也有“接受、傳揚”等延伸義(如《廣韻》解釋的“接受”和“傳布”)。兩字組合後強調對某事物過度沉浸或執着。
-
結構解析
- 翫(wán/wàn):本義為研習、玩賞,後衍生出輕慢、習慣成性之意。
- 聞(wén):此處可能取“接受”或“傳布”的抽象義項,暗指對外界信息的沉浸或依賴。
-
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例如可描述對某種觀念、傳聞的過度執着,或對聲色享樂的沉迷。
建議:若需具體語境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锵八絡寶色碑碣鞭梢标叉婢女辰星吃心寵柳嬌花吹彈鼓闆吊傷禘禮渎擾馮轼腐散關荊诂解豪奸诙谲嘉草兼包并畜賈似道夾子機筦紀號盡浄急早讵得莅喪理王樓煩漏巵亂命銘海鳴野食蘋抹一鼻子灰鬧台熱啜熱鬥日久歳長三市聖哲十設姼姼瑣材俗豔太清氅鐵硯碗脫違悖危而不持微微為學悟佛吳門卒祥景仙眷校系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