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弱遲鈍。 宋 陸遊 《陳阜卿先生為兩浙轉運使考試官追感平昔作長句以識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自憐衰鈍辜真賞,猶竊虛名海内聞。”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十一:“況局守一城,無豪傑之士可與共論,如此則志不能帥氣,而衰鈍隨之。”
“衰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uāi dùn(繁體:衰鈍),其核心含義為衰弱遲鈍,多用于形容身體或精神狀态的衰退與反應遲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的身體機能、思維反應等逐漸衰弱、遲鈍的狀态。例如宋代陸遊在詩作中曾自歎:“自憐衰鈍辜真賞,猶竊虛名海内聞”,表達了對自身衰老的感慨;清代顧炎武也在書信中提到“志不能帥氣,而衰鈍隨之”,形容志向無法提振精神的衰退狀态。
語境應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證或具體出處,可參考陸遊、顧炎武的相關作品。
"衰鈍"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身體虛弱,思維遲鈍的狀态。
衰鈍的拆分部首是⽉月,衰的拼⾳是shuāi(shuai1),共⽉4畫;鈍的拼⾳是dùn(dun4),共钅7畫。
《說文解字》是最早紀錄"衰鈍"的古老文字,"衰"從"⾉"(草木凋零)和"隹"(雙足鳥類)組成,表示植物衰落無⽣⼒;"鈍"從"⻏"(金屬)和"盾"組成,表示銳氣衰退,不敏銳。合在⼀起表示⼩⼼衰弱,⾃⼰身體也不能撐得起某些動作。
"衰鈍"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衰鈍"。
在古時候,"衰"的寫法有⼆種:⼀種是"衰"字上部是"⾉",下部是"周"(古代冠冕首飾);另⼀種是"衰"字上部是"亠"(古代帽子),下部是"周",表示頭部郁郁蔥⽣,身體衰弱。"鈍"的古代寫法上部是"敦"(松⿂屬植物,被譽為草木之王),下部是"金"。
他因為長期的病痛折磨,變得身體十分衰鈍。
衰老、衰退、鈍感、鈍器。
遲鈍、愚笨、呆滞。
靈活、敏捷、聰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