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禅台的意思、受禅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禅台的解釋

相傳為禅讓帝位而築的壇台。《三國演義》第九回:“ 王司徒 已命築‘受禪臺’,隻等主公到來。”《三國志通俗演義·廢獻帝曹丕篡漢》:“卻教 華歆 令 漢 帝築一臺,名‘受禪臺’。擇吉日良辰……令天子親捧璽綬,禪天下與王。”今京劇猶有《受禅台》一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禅台是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禅讓儀式的高台建築,其名稱由“受禅”與“台”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定義“受禅”為“接受禅讓”,即前代君主将帝位讓于賢者或權臣的儀式,“台”則指代舉行重大儀式的夯土高台。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特指漢獻帝讓位于曹丕時修築的典禮場所。

從曆史背景看,受禅台是政權合法化的重要象征。例如:

  1. 曹魏受禅台:公元220年建于許昌(今河南臨颍),台高20米,分三層,見證漢魏政權交替。
  2. 唐高祖受禅:李淵在長安南郊設壇,接受隋恭帝禅位,奠定唐朝基業(《舊唐書·高祖本紀》)。

據臨颍縣文物局考證,現存遺址呈覆鬥形,夯土層清晰可辨,符合漢代禮制建築特征。文化學者指出,此類建築體現了儒家“天命轉移”思想,通過儀式強化新政權合法性(《中國禮制史》)。

目前權威研究多引用《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料,結合考古發現,證實受禅台兼具政治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受禅台是東漢末年為漢獻帝禅讓帝位給曹丕而建造的儀式性建築,具有重要曆史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受禅台是專為禅讓帝位而建的壇台,用于漢獻帝将皇位“禅讓”給魏王曹丕的儀式。這一事件标志着東漢王朝的終結和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開端。

  2. 曆史背景
    建于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此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禅讓,改國號為“魏”,年號黃初。這一過程雖名為禅讓,實為曹魏政權取代漢朝的政治手段。

  3. 建築特征

    • 位置:今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繁城鎮
    • 規模:原高約20米,底周長368米,總面積8448平方米,現殘存台高約13米
    • 結構:分三層,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
  4. 文化影響
    該事件被載入《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文獻,京劇保留劇目《受禅台》即以此為題材。

  5. 現存遺迹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前存有記載禅讓過程的《受禅表》和《公卿将軍上尊號奏》石碑。

注:部分網頁提及佛教相關解釋(如),但根據權威史料,受禅台特指曹丕受漢禅的曆史建築,與其他文化場景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編管變争菜刀蒇工持酒竄越麤詞粗心刁婦隄阏東西廠斷按浮誇負玺瞶禍翫災歸正首丘漢傅黑暈呵怒河鲀闳約黃頭郎渙鱗湖海醮拔嘉牲急不擇途靖谮庸回就新絕壁阃業枯耘傷歲離衡靈勝靈醒落後秘奧南來北去普渡鉗勒愆謬鉛字合金齊家治國青紅秋怨憩偃桑榆煖山蔥射利石火風燈失馬屬盧鼠屎鎖匠堂廚天笃頽教閑行下學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