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鞚的意思、放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鞚的解釋

放松馬勒。 唐 白居易 《閑出覓春戲贈諸郎官》詩:“放鞚體安騎穩馬,隔袍身暖照晴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鞚(fàng kò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放松或放開駕馭馬匹的缰繩,引申為縱馬奔馳或解除約束。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用法及文化意象分述: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松開系在馬嘴旁的皮革缰繩(鞚),使馬擺脫人為控制。

    ▶《漢語大詞典》釋:“放,解脫;鞚,馬勒。謂馳馬。”

    ▶《古代漢語詞典》注:“放開馬缰,任馬奔馳。”

  2. 引申義

    • 縱情馳騁:形容策馬疾馳的自由狀态,如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亸鞚淩紫陌。”
    • 解除束縛:象征脫離限制,如蘇轼《次韻張琬》:“放鞚走朝市,賦詩悲路窮。”

二、詞源與結構


三、文學與文化意象

在古詩文中,“放鞚”常承載以下意象:

  1. 豪邁不羁的騎射場景

    ▶ 陸遊《春感》:“射雉西郊常命中,放鞚南陌試鳴鞭。”——展現騎射者的英姿。

  2. 歸隱自然的象征

    ▶ 王維《歸辋川作》:“東臯春草色,放鞚一相過。”——以縱馬喻身心解脫。

  3. 人生際遇的隱喻

    ▶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放鞚倚扶桑,垂鞭策羲和。”——借放鞚喻超脫世俗桎梏。


四、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冊第1221頁。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87頁。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108頁;《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 陸遊《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卷三十二。

: 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卷二。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大師數據庫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放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文學出處

該詞可見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閑出覓春戲贈諸郎官》:“放鞚體安騎穩馬,隔袍身暖照晴陽。” 此處通過“放鞚”描寫騎馬時放松缰繩的閑適狀态,展現春日遊賞的悠然心境。

關聯延伸

補充說明

“鞚”字從“革”(皮革),與馬具相關,其構形也隱含“掌控”之意(參考“臤”字中“臣”與“又”組合的掌控含義),因此“放鞚”不僅指動作,也暗含解除束縛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用法或完整詩詞背景,可查閱《白居易詩集》或相關古代漢語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矮矬挨近崩動辨測辯議鼻窩持平麤滞膽大心雄訛心焚骨毂毂谷陵海軍陸戰隊合厝黃屦狐裘蒙茸鯨口精詣金漿玉液疾心拘累拘神遣将考極酪肉兩許麗侈六牲鸾鵲靡忒牛衣泣匿止派定排方疲冗千仇萬恨青雲意秦人屈意孺子三器上券賞重生存侍婢世類水沈太倉稊米台教太易探悉陶洗同計屯悴托寄脫卯橐駝外來詞葉吉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