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兩可。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足下前論雲時日非盛王所有,故吾問惟戊之事。今不答惟戊果是非,而曰所誡勸,此復兩許之言也。”
(2).指 漢 末 許劭 兄弟。二人俱有高名。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名價齊兩 許 ,閨門比三 陳 。”參閱《後漢書·許劭傳》。
“兩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表示“兩可”
指态度或觀點模棱兩可,不明确表态。例如三國時期嵇康在《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中提到的“兩許之言”,即指含糊其辭的說法。
指曆史人物“許劭兄弟”
漢代許劭與許靖兄弟以品評人物著稱,合稱“兩許”。兩人每月初一對鄉黨人物進行評議(“月旦評”),在汝南地區影響深遠。
與“兩許”相近的還有“二許”,但二者含義不同: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兩許”解釋為“兩次許可”,形容對同一請求多次答應,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引申義或現代簡化釋義。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含義,并參考權威文獻(如漢典)以準确理解。
《兩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中猶豫不決、難以決定。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某個決定時猶豫不決、猶豫不前。
《兩許》由兩個漢字組成:「兩」和「許」。
「兩」的拆分部首是「一」,筆畫數為3。
「許」的拆分部首是「言」,筆畫數為6。
《兩許》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原文是「兩許而佩」。其中的「兩許」意指佩戴在胸前的玉璧和玉屑,表示意志的堅定和果敢。
《兩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兩許」。
在古時候,「許」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許」為主,用于表示許諾、允許等含義。
他在作出決定時總是左右為難,真是個猶豫不決、兩許的人。
組詞:猶豫不決、難以抉擇、猶豫不前
近義詞:兩難
反義詞:果斷、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