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原始混沌的狀态。《列子·天瑞》:“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三:“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羣生。”參見“ 太初 ”、“ 太素 ”。
“太易”是道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宇宙演化最初階段的原始混沌狀态,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太易是“先天五太”之首,指陰陽未分、無形無質的絕對虛空狀态。此時宇宙處于無限虛無中,既無光明、形象,也無名稱,是萬物生成的起點。
宇宙生成論中的定位
道家将宇宙誕生分為四個階段:
典籍記載
《列子·天瑞》最早記載:“太易者,未見氣也”,唐代李白《古風》亦提及“觀變窮太易”,說明該概念在古代哲學與文學中的滲透。
現代解讀
當代研究将太易視為中國古典宇宙觀的核心,強調其“從無到有”的哲學意義,與西方“奇點理論”形成跨文化呼應。
提示: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列子》《乾鑿度》等古籍原文,或參考現代哲學論著中的宇宙生成論章節。
《太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非常簡單、容易。
《太易》的部首是大字底,由夫和大兩個部首構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太易》來自于《易經》中的一句話:“太易則厲,天下敬之。”意思是指事物過于簡單容易會導緻害怕,而全世界都會對其敬畏。
《太易》的繁體字為「太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太易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太易了,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2. 孩子們都說這個遊戲太易了,沒有挑戰性。
太難、太複雜、太簡單、太困難、變得太簡單
很容易、非常簡單、輕而易舉、簡便
十分困難、艱難、複雜、棘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