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ld]∶小孩子
吾父王威鎮江淮數年,豈可一旦稱臣于孺子,贻笑于後世?——《英烈傳》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閨門。——宋· 蘇轼《教戰守》
(2) [concubines of the nobility]∶古代太子的妾的名目
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漢書·外戚傳上》
(1).幼兒,兒童。《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宋 蘇轼 《教戰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公殉難》:“掘壕如淺溝,一孺子能踰之。”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我曾于五月二十日寄一孺子相片。”
(2).古代稱天子、諸侯、世卿的繼承人。《書·立政》:“嗚呼!孺子王矣。”《漢書·王莽傳上》:“立 宣帝 玄孫 嬰 為太子,號曰孺子。” 唐 羅隱 《籌筆驿》詩:“千裡江山輕孺子,兩朝冠劍恨 譙周 。”《新唐書·王承元傳》:“﹝ 承元 ﹞乃謝曰:‘諸君不忘 王 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從我乎?’”參閱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孺子》。
(3).貴妾。《戰國策·齊策三》:“ 齊王 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 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漢書·王子侯表上》:“ 東城侯遺 為孺子所殺。” 顔師古 注:“孺子,妾之號也。”《晉書·劉聰載記》:“初, 靳準 妹為 乂 孺子。”
(4).猶小子、豎子,含藐視輕蔑意。《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吾事之去留在 張君 ,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 司馬貞 索隱引 劉 氏雲:“蓋謂 雎 為小子也。” 明 沉采 《千金記·代謝》:“罷了,罷了,這孺子不足與議,有天下者必 沛公 也。”京劇《将相和》第十九場:“非是俺無有容人量,屈身孺子臉無光。”
(5). 東漢 徐穉 的字。 徐穉 , 豫章 南昌 人,家貧,隱居不仕。後亦以指清貧淡泊,隱居不仕者。 唐 陳子昂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詩:“未及 馮公 老,何驚 孺子 貧。” 明 何景明 《雨過徐舍人》詩:“ 長安 六月半雲雨, 孺子 軒牕清杳然。” 清 錢謙益 《徐良彥父玘贈朝議大夫》:“於戲! 孺子 之後,長有千秋之名。”
(6).指古之《孺子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見《孟子·離婁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孺子》滄浪,亦有全曲。”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半塘 ﹞語多涉詞:‘……野人《擊壤》,《孺子》濯纓,天機偶觸,長謡斯發。’”
“孺子”一詞在漢語中含義豐富,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釋義:
指代年幼的孩子或未成年的孩童,不分性别。例如:
特指天子、諸侯或世襲貴族的法定繼承者:
古代貴族家庭中的侍妾稱謂:
含貶義,類似“豎子”“小子”:
典故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形容年輕人有培養潛力。如老師稱贊學生“孺子可教”,即認可其聰慧好學。
以上釋義綜合自《說文解字》《禮記》《漢書》等古籍,以及權威詞典和史學著作,涵蓋曆史、文學、社會制度等多重語境。若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擴展例證,可進一步查閱相關典籍。
《孺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小孩子、年幼者、孩童。
《孺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六七 - 田率。《孺》的筆畫數為 seven 七畫,其中六畫屬于右邊部分,一畫屬于左邊部分;《子》的筆畫數為 three 三畫。
《孺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年幼的兒童。
在繁體字中, 《孺子》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遷。“孺”字的古字形是象征着一個嬰兒的姿勢:“子”字呈現出人的形象,象征人的幼子。
1. 孩子們歡樂地在操場上奔跑着,這群喜歡冒險的孺子們給了他們無窮的快樂。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孩子走出家門,在陌生的世界中長大成人的成長之旅。
孺子可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詞彙,例如:孺慕(指兒童之間的友愛)、孺人(指小孩子的母親)、孺子可教(形容小孩子聰穎)等。
小童、幼稚、少年
成人、成熟、年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