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燔告的意思、燔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燔告的解釋

古祭天時焚柴祝告。 明 宋濂 《寅齋後記》:“凡牲醴之豐,祝號之雅,器币之節,燔告之嚴,皆命公典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燔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特定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燔告”指古代祭天時焚燒柴火并祝告的行為,屬于祭祀禮儀的一部分。其中“燔”意為焚燒(如柴、牲體等祭品),“告”即禱告、禀告神明。

  2. 儀式背景
    該儀式通過焚燒祭品(如柴、酒醴、牲畜等)向天地神明傳遞祈願,常見于周代以降的官方祭祀活動。例如明代宋濂《寅齋後記》記載:“燔告之嚴,皆命公典之”,說明其莊重性。

  3. 字義解析

    • 燔(fán):本義為焚燒,也指烤炙,如《詩經》中“炮之燔之”。
    • 告(gào):此處特指向神明祝告,與“禱”同義,如《禮記》中“告虔于位”。
  4.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周禮》記載的“燔柴祭天”,以及《寅齋後記》中對祭祀流程的描述,均體現了“燔告”的儀式功能。

總結來看,“燔告”是古代祭祀文化中通過焚祭與祝告結合,表達對神明敬奉的禮儀行為,具有宗教與禮制雙重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燔告》的意思

《燔告》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燒掉或燒毀通知、報告等文件,一般用來表示廢除或毀滅文書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燔告》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火(火字底)和告(戈字旁)。

根據《康熙字典》,《燔告》的總筆畫數是23畫。

來源和繁體

《燔告》一詞源自于古代,可以追溯到《周禮·考工記》中。在古代,燔告是一種特殊的儀式,用于燒掉帝王的诏令和律法文件,旨在表示廢棄或廢除。

在繁體字中,燔告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燔告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炃」。這個字是由火字底和更加簡化的告字旁組成的。

例句

1. 皇帝下令燔告了這份不公正的法令。

2. 為了防止文件洩密,他将所有舊的通知書都燔告了。

組詞

1. 燔燒:指用火将東西燒毀。

2. 通告:指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傳達消息或通知給大家。

3. 燒毀:指将東西用火燒成灰燼。

近義詞

1. 焚毀:指将東西用火完全燒掉。

2. 洪燼:指火災後殘留的灰燼。

反義詞

保存:指保留、維護、保護某物,使其不被毀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