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燔告的意思、燔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燔告的解釋

古祭天時焚柴祝告。 明 宋濂 《寅齋後記》:“凡牲醴之豐,祝號之雅,器币之節,燔告之嚴,皆命公典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燔告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由“燔”和“告”兩個漢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焚燒祭品的方式向神靈或祖先禀告事項,屬于先秦時期“燎祭”儀式的組成部分。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燔”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爇也”,即焚燒之意,《周禮·春官》記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可見焚燒是通神的重要方式。“告”字甲骨文作“口”上有牛角形,表示以犧牲祭祀禀告神明,《禮記·郊特牲》雲“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強調祭祀的禀告功能。

該詞在具體使用中包含三層内涵:其一指焚燒特定祭品(如牲畜、玉帛)的儀式行為;其二指通過焚燒實現人神溝通的宗教目的;其三特指重大事件前的占卜告祭,如《尚書·金縢》載周公“為壇于南方,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後燔祭禱告。這種祭祀形式在商周青銅器銘文和甲骨蔔辭中均有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燔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特定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燔告”指古代祭天時焚燒柴火并祝告的行為,屬于祭祀禮儀的一部分。其中“燔”意為焚燒(如柴、牲體等祭品),“告”即禱告、禀告神明。

  2. 儀式背景
    該儀式通過焚燒祭品(如柴、酒醴、牲畜等)向天地神明傳遞祈願,常見于周代以降的官方祭祀活動。例如明代宋濂《寅齋後記》記載:“燔告之嚴,皆命公典之”,說明其莊重性。

  3. 字義解析

    • 燔(fán):本義為焚燒,也指烤炙,如《詩經》中“炮之燔之”。
    • 告(gào):此處特指向神明祝告,與“禱”同義,如《禮記》中“告虔于位”。
  4.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周禮》記載的“燔柴祭天”,以及《寅齋後記》中對祭祀流程的描述,均體現了“燔告”的儀式功能。

總結來看,“燔告”是古代祭祀文化中通過焚祭與祝告結合,表達對神明敬奉的禮儀行為,具有宗教與禮制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備水瓝槊布牌草隸垂光代償地名鼎真東方彙理與蘇伊士銀行額魯特風暈供課簋貳國戶過望蝦蟆衣行間豪幸槐簡華盛頓賤愚郊畛家務活京報連登黃甲絶調矩法炕圍子狼眼鼠眉冷光連四紙黎豆落湯雞麋鹿遊缪數弄錯僻境平地風波屏翳坯子秦和擒戮瓊尺起賽人生路不熟軟玉沙蓬省息折獄拾掇十二碧峰筮史甩閑話四隈松菊瑣任剔留秃圞退偃尉律學無礙會無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