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書和隸書的合稱。《文選·潘嶽<楊荊州诔>》:“草隸兼善,尺牘必珍。” 李周翰 注:“言草隸之書皆善也。”《南史·劉孝綽傳》:“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别體。”
(2).專指草隸書。初期草書乃為隸書的草寫體,故名。《陳書·始興王伯茂傳》:“ 伯茂 大工草隸,甚得 右軍 之法。” 唐 張懷瓘 《書斷·王獻之》:“ 王獻之 字 子敬 ,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于 張芝 。”
草隸,又稱“隸草”,是漢字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書體,特指隸書的草寫形式,是隸書向今草過渡的階段性書體。其詳細釋義如下:
定義與性質
草隸是隸書的草率、便捷寫法。它保留了隸書基本的筆畫特征(如波磔)和結構,但在書寫時進行了簡化、連筆和速度加快,呈現出草書的意趣,是介于規整隸書與成熟今草之間的書體。
起源與發展
草隸孕育并盛行于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隨着日常書寫對速度的需求增加,人們在書寫隸書時自然産生了簡省筆畫、連帶字形的寫法,這種寫法逐漸規範化,形成了草隸。它是章草(早期的規範草書)的直接源頭。
主要特征
代表與實例
漢代簡牍(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帛書以及部分石刻中保留了大量的草隸墨迹和刻痕。這些實物是研究草隸最直接的資料。後世書家如王羲之的某些早期作品也可見草隸遺意。
與今草的區别
草隸是隸書的草寫,其基礎是隸書;而今草則是在楷書(或帶有楷意的行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草書,兩者在筆法體系、結構原則和時代背景上均有顯著不同。草隸是今草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權威參考來源:
“草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書法術語(主要含義)
成語含義(較少見)
補充說明:
(注:部分釋義參考自查字典、搜狗百科及漢典等來源,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詞條。)
杯盤狼藉埲塕鞭草不速菜譜常臣出操滌盥頂球都頭放牓範樣逢紛供佛古味呵衛弧騎加護翦刀草姣孋踦闾精晃晃倨慢寬叡狼心狗行亮通通狸蟲龍葵鹭約鷗盟鳴镳民意測驗衲子弄颦骈然肶臍齊後瘧情首栖情啓證日暮道遠篩選煞住申治手無寸刃述宣私刻四佞擿發透情脫解土棧望雲之情婉柔違經微密隗台無精嗒彩鹹感相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