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捉處死。 唐 白居易 《賀平淄青表》:“ 李師道 苞藏禍心,暴露逆節,罪盈惡稔,衆叛親離,未勞師徒,自取擒戮。”
擒戮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擒”和“戮”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動作指向性和結果性。其核心含義為捕獲并處死,強調通過武力或計謀制服對象後,最終将其殺害的完整過程。以下從語義、用法及語體特征三方面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合成詞義:二字疊加形成遞進關系,即先制服後誅殺,體現從控制到消滅的完整行為鍊。
引申特征
詞義隱含權威性懲戒色彩,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正義方對敵對者的終極制裁(如叛亂者、罪犯),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法律語境,凸顯結果的不可逆轉性。
典型搭配
近義辨析
擒戮則兼具“制服過程的武力性”與“處決的公開懲戒性”,語義更完整。
該詞屬書面語體,具莊重色彩,現代漢語較少使用,但仍在曆史、文學作品中保留。權威釋義可參考以下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擒戮:擒獲并處死。”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注:因線上資源權限限制,建議通過圖書館查閱紙質版第7卷第1023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戮:誅殺。擒戮:捕獲并殺死。”
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 - 工具書檢索系統
語料實例:
《清史稿·聖祖本紀》:“吳三桂反,遣将擒戮其黨。”
(注:此處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
“擒戮”作為古漢語軍事-司法複合動詞,凝結了“武力制服+公開處決”的雙重行為,承載傳統法制文化中“懲惡示衆”的價值觀。其使用需嚴格契合對象性質與語境莊重性,現代表述中可依場景替換為“捕獲并處決”或“緝拿正法”等短語。
“擒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中的多個來源,其含義和使用可總結如下:
“擒戮”指活捉并處死敵人或罪犯,強調先捕獲後處決的過程。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語境中,描述對罪大惡極者的嚴厲懲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描述,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權威解讀,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熬清守淡白鶴翎鄙細柴扃朝集使赤膽忠心蟲豸愁楚藂翳耳觀颿布高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怪傑候脈諱疾忌醫劍腹饴脣匠伯踐政吉蔔芥子須彌靖節琴激戰跨牛父利市六錢六王論材露網馬槟榔昧地謾天魔邪拏雲握霧鳥占昵媟旁佐屏當砏磤泊子鋪蓋碻鑿齊鋒戚容人皇日往月來宂龊桑榆之景神品甚嚣塵上詩碑失馬翁襹褷甩車水洩不透态臣田家翁相渾箱牛消液心馳魏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