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去舊的毛發,換去舊的骨髓。比喻徹底改變原來的面貌。 明 梅禹金 《昆侖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換髓,變姓逃形,我何處會得你着。”參見“ 伐毛洗髓 ”。
“伐毛換髓”實為“伐毛洗髓”的訛傳,該成語典出《太平廣記》卷六引《洞冥記》,本義指仙人以金玉之器刮除毛發、清洗骨髓,後引申為滌除陳腐、脫胎換骨的深刻變化。以下是該成語的權威解析:
一、詞源考證 《漢語大詞典》收錄“伐毛洗髓”詞條,釋義為“神話中仙人滌除塵垢、超脫凡胎”,其典故源自漢代郭憲《漢武帝别國洞冥記》記載:仙人東方朔三生皆蛻其軀,“三洗髓,五伐毛”,後以玉刀刮骨去穢,終成仙體。
二、語義演變 《中國成語大辭典》指出,該成語在唐代已衍生出比喻義,如《太平廣記》引《逸史》載盧杞遇仙“伐毛洗髓”後形貌大變,後世多用于形容思想或行為的徹底革新,如清代黃景仁《浴湯泉》詩“伐毛洗髓欠福命”即取此喻。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标注其現代語義包含兩方面:①醫學領域特指深度治療(如骨髓移植前的清髓處理);②文學語境中強調根本性改變,如茅盾《夜讀偶記》評述“需伐毛洗髓方能突破舊文風”。
四、形近詞辨析 《中華成語源流考》特别說明須與“脫胎換骨”區分:前者側重清除雜質的過程性(如《雲笈七籤》載修煉者“九伐九洗方得玉質”),後者強調結果的全新狀态,二者常連用但存在動作與結果的邏輯差異。
“伐毛換髓”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通過徹底改變外在形象或内在本質,達到脫胎換骨的效果。既可形容外在面貌的颠覆性變化,也可比喻通過刻苦努力實現内在素質的提升。
字面意義
引申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昆侖奴》原文或權威詞典。
安車蒲輪案扤白駒過郄保險費保險櫃筆潤才客成光瞋怪赤瘕持續倉兄傳受刺柴打鼾登座法集犯治飛沫浮論該明工作服管情過五關斬六将幻塵穢俗考文岚峰爛爗勞乏列爵軨軿龍卷亂邦目録學褭腳匿伏配飾蓬顆萍寄确證诎節容庇三節人沈遲順序送腳太儀抟沙作飯五羖皮吾屬無頭公案屋下作屋吳語瑕不揜瑜鄉姑祥祯笑納逍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