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文的意思、考文的詳細解釋
考文的解釋
考訂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龔自珍 《與人箋》:“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後四者俟攷文之聖。”
(1).原指考正書名。《禮記·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鄭玄 注:“文,書名也。”後泛指考訂文辭。 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愚以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三》:“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聖,其孰當之?”
(2).考試辭章。 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執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與稱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書·選舉志上》:“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乎?”
詞語分解
- 考的解釋 考 ǎ 試驗,測驗:考試。考查。 檢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 推求,研究:考古。考據。考訂。考證。 老,年紀大:壽考。 原指父親,後多指已死的父親:先考。如喪考妣。 擊,敲:“而陋者乃以斧斤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專業解析
“考文”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獨立、常用的固定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古漢語用法及具體語境來理解。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
本義:考訂、校勘文字或文獻
- 這是“考文”最核心的含義。“考”指考究、考訂、核查;“文”指文字、文章、文獻、典籍。
- 意指對古代的文字、文獻、典籍進行深入的研究、校對、辨僞、訂正,以求恢複其原貌或理解其真義。
- 來源依據: 此義源于古代文獻學、校雠學傳統。例如《禮記·中庸》中提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鄭玄注:“考文,考成也,文書名也。” 孔穎達疏:“不考文者,考成文章書籍之名也。” 這裡“考文”即指考訂、厘定文字、書籍的名稱和内容,使其規範化、标準化,是天子治理天下的職責之一。
- 現代應用: 在古籍整理、文獻研究、曆史考證等領域,學者們進行的版本校勘、文字訓诂、真僞辨析等工作,都可視為“考文”的延續。
-
引申義:研究文化、文章
- 由考訂文字文獻引申開來,“考文”有時也泛指對文化、學術、文章本身的研究和探讨。
- 來源依據: 此義雖不如本義明确,但在一些語境中可以這樣理解。例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等著作中讨論學術源流、文章得失,雖未直接使用“考文”一詞,但其工作性質與之相關。後世學者在讨論學術史、文化史時,有時會使用“考文”來概括這類研究活動。
-
作為人名或特定稱謂
- “考文”偶爾也用作人名或特定機構、事物的名稱(如地名、書名等),但這屬于專有名詞範疇,其含義需根據具體對象而定,不具有普遍的語言學意義。
“考文”的核心含義源于古代,指考訂、校勘文字、文獻、典籍,使其規範、準确。這是古代學術(特别是經學、文獻學)和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活動。在現代漢語中,此詞不常用,但在涉及古籍整理、文獻研究、學術史等領域時,仍可用來指代相關的考證、校勘工作。其引申義可泛指對文化、文章的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考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一、傳統文獻學含義
-
考訂文字
指對古代典籍或金石(如碑刻、青銅器銘文)中的文字進行校勘和考證。例如清代顧炎武在學術研究中常涉及此類工作。
-
考正書名
源自《禮記·中庸》“非天子不考文”,原指帝王統一規範文字和書名,後擴展為對文獻名稱、内容的系統性考訂。
二、科舉與教育相關
- 考試辭章
指通過文章寫作選拔人才,如唐代科舉中的詩賦考試。韓愈曾提到“考文”與選拔标準的關系。
三、現代擴展用法
- 特定領域應用
現代語境中偶見用于指代文科考試(如“高考文科”),或學術研究中的文獻分析。
注意:
- 提到的“考文”作為成語表示“考慮問題”的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誤傳。
- 建議優先參考《禮記》《龔自珍文集》等古典文獻及權威辭書(如漢典)的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茶罷黜百家半流體标挺别卻陳設次長祖宕說鬥夥鬥麗争妍鬥筍二系繁雲風迹灌注孤孀鼓箫河女曲花桃會語椒俎解怨極薦驚傳軍達鈞折行倉恐赫蠟祠榔榔牢廪楞睜蓮華樂燎泡馬龍昧明鳴艚泥金萬點罄懸窮裡齊舍邱螾缺齧三大奇書熌熌攝縷繩發神眉鬼道設刑士族鼠耗悚峙俗輩唆誘攤頭痌心兀臬詳博消化道斜門協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