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贈送賀禮。《禮記·檀弓下》“ 晉 獻 文子 成室, 晉 大夫發焉” 漢 鄭玄 注:“ 文子 , 趙武 也。作室成, 晉 君獻之,謂賀也。諸大夫亦發禮以往。”
(2).指所贈的賀禮。 唐 權德輿 《開州刺史新宅記》:“古之成室,主人落之,賓亦發焉。 德輿 與 文編 遊久,聆其功善,寓此直書,用代發禮。”
“發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動詞用法
指贈送賀禮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社交禮儀場景。例如《禮記·檀弓下》記載晉國大夫在趙武(文子)新居落成時贈送賀禮,漢代鄭玄注釋為「諸大夫亦發禮以往」。
名詞用法
指所贈的賀禮本身。唐代權德輿在《開州刺史新宅記》中寫道「用代發禮」,即以文章代替實物賀禮,此處「發禮」即指禮物。
詞源結構:
“發”表示送出、給予(如“發兵”“發信”),而“禮”在古漢語中既指禮儀規範,也引申為禮物(參考《禮記》對“禮”的定義)。兩者結合後,“發禮”特指禮儀性贈禮。
使用場景:
多用于重要場合如新居落成、官職升遷等,體現古代社會通過物質饋贈維系人際關系的傳統,具有儀式性與象征性。
現代漢語中“發禮”一詞已不常用,類似含義多由“送禮”“贈禮”等詞彙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定含義。
建議結合《禮記》鄭玄注及唐代文獻案例進一步理解語境。
發禮是一個詞彙,其意思是給予禮物或贈送禮品。
發禮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發(頭發)和禮(禮物)。其中,發部首的筆畫數為五畫,禮部首的筆畫數為四畫。
發禮一詞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在中國,人們非常注重給予禮物或贈送禮品作為一種表達情感和友好的方式。
發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發禮」。
在古代,發禮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發」字的古代寫法為「髮」,意為頭發。而「禮」字的古代寫法為「禮」,在這種寫法中,上方的一橫代表禮物的包裝,下方的兩點象征禮物的内部。因此,「禮」字傳達了給予禮物的含義。
1. 他發禮來感謝我對他的幫助。
2. 這個節日,我準備給親朋好友發禮以示問候。
組詞方面,與發禮相關的詞彙有:發財、發福、禮品、禮儀、贈予等。
與發禮的近義詞有:贈禮、饋贈、贈送等。而反義詞可以是收禮,即接受禮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