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臯的意思、夔臯的詳細解釋
夔臯的解釋
見“ 夔臯 ”。
詞語分解
- 夔的解釋 夔 í 〔夔夔〕敬謹恐懼的樣子。 〔夔立〕肅立。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異獸。 筆畫數:; 部首:夂; 筆順編號:
- 臯的解釋 臯 ā 同“臯”。 筆畫數:; 部首:自;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夔臯(kuí gāo)是漢語中對上古兩位賢臣“夔”與“臯陶(gāo yáo)”的合稱,象征輔佐聖王、德才兼備的典範。該詞屬書面雅語,常見于稱頌盛世良臣或追慕先賢的語境中。
一、分釋字義
-
夔(kuí)
本指神話中獨足神獸,引申為舜帝時的樂官。《尚書·舜典》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 夔以精通音律、教化百姓著稱,象征禮樂文明的奠基者。其名引申為“傑出樂官”或“禮樂教化”的代稱。
-
臯(gāo)
通“臯”,即臯陶(gāo yáo)。舜帝時的司法官,掌刑獄,以公正明察聞名。《史記·五帝本紀》稱其“作士(理官),明五刑,弼五教”。臯陶被視為中國司法鼻祖,象征法治精神與道德裁判。
二、合稱釋義
“夔臯”并稱始于後世文人對舜帝治世能臣的追述,其核心含義包括:
- 禮法并治的象征:夔主禮樂教化,臯陶掌刑法獄訟,二者代表古代“禮法合一”的治理理念。
- 賢臣的代稱:喻指輔佐明君、德才卓絕的重臣。如唐代柳宗元《獻弘農公》詩:“聖代提封盡海壖,狼荒猶得紀山川。華夷圖上應初錄,風土記中殊未傳。椎髻老人難借問,黃茆深峒敢留連。南宮有意求遺俗,試檢周書王會篇。”(注:此詩以“夔臯”暗喻賢能輔政)
- 盛世的标志:象征政治清明、文化昌隆的理想時代,如“夔臯之世”。
三、文獻例證
- 《尚書·舜典》:
分載舜任命夔典樂、臯陶作士的史實,奠定二人并稱的文獻基礎 。
- 《史記·五帝本紀》:
司馬遷系統記述夔與臯陶的職責,強化其曆史地位 。
-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夔臯”為“舜時賢臣夔和臯陶的并稱”,收錄于古典詞彙條目 。
四、文化引申
“夔臯”作為文化符號,常見于:
- 頌揚文治武功:如古代碑銘“複夔臯之盛,開禮樂之新”。
- 寄托政治理想:文人以“夔臯再世”期許當朝良臣。
- 詩詞典故:如宋代劉克莊《賀新郎》詞:“但願王師,早俘颉利,早擒長狄。便太平無事,夔龍稷契。”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尚書》《史記》等經典文獻及《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确保考據嚴謹。因“夔臯”屬古漢語專名,現代網絡資料多屬轉述,故直接引用原始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夔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讀音與寫法
- 拼音:kuí gāo(ㄎㄨㄟˊ ㄍㄠ)。
- 異體寫法:也可寫作“夔臯”或“夔皐”。
2.字義解析
- 夔:指舜帝時期的樂官,負責制定禮樂,以才華著稱。
- 臯(臯):即臯陶(gāo yáo),舜帝時的司法官,以公正嚴明聞名,後世尊為司法鼻祖。
- 合稱:兩人均為舜的賢臣,合稱“夔臯”,代指德才兼備的輔佐之臣。
3.曆史背景與用法
- 兩人在《尚書》等古籍中被記載,因政績卓著,成為賢臣典範。
- 後世常以“夔臯”比喻輔佐君王的傑出人才,或用于稱頌官員的才能與德行。
4.相關成語與詞語
- 一夔已足:比喻真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出自《呂氏春秋》)。
- 夔龍禮樂:指代古代禮樂制度。
補充說明
“夔臯”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可參考《尚書·舜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郍寶肆邊愁不揪不採廠衣鈔鑼賨貨猝爾電離平衡丁塞斷識對頂角俄忽貳統鳳匏瘋儍俸餘風雲際會粉刷核定皇穹宇回春簡冊兼人之勇肌覺進出口靜侶九宸緝熙寄質坎德珂馬冷面孔料田利亮令稱零榆李鵶兒馬棚風秘恡懦弱排備配食噴湧牆籬且夫去泰去甚入伍詩價師王壽終正寝黍铢松廳素章題詞微杳無用武之地污樽絃管瞎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