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郡守及其副職。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今監司、守倅竝許借服而不許佩魚,是有服而無章,殆與吏無别。”《宋史·選舉志二》:“舊法,隨侍見任守倅等官,在本貫二千裡外,曰滿裡子弟。”
(2).泛指州郡的長官。 宋 王明清 《春娘傳》:“ 玉 為人容貌清秀,舉措閑雅,不事口吻以相嘲謔,有良人風度,前後守倅皆眷之。”
(3).擔任州郡官。 宋 蘇轼 《憶中和堂詩序》:“予前後守倅 餘杭 凡五年。”
“守倅”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義項
指郡守(地方行政長官)及其副職。例如《宋史·選舉志二》提到“守倅”時,強調其作為地方主官與副職的職責劃分。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較為常見。
引申含義
泛指州郡的各級長官。如宋代王明清《春娘傳》中“前後守倅皆眷之”,此處“守倅”即代指州郡的主要官員群體。
動詞性用法
表示擔任州郡官職的行為。如《清波别志》記載“監司、守倅并許借服”,此處“守倅”指代任職狀态。
補充說明:
守倅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表示保持守護、看守、守衛等意思。
守倅的拆分部首是宀(寶蓋頭部),首橫筆畫為3畫。
守的構成部分為宀(寶蓋頭部)和宀(寶蓋頭部),總共4畫。
倅的構成部分為亻(人)和兒(兒子),總共4畫。
守倅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在現代漢字中使用較為頻繁。在繁體字中,守倅的寫法是守對。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守倅的寫法與現代寫法類似,沒有太大差異。
1. 他一直守倅着家門,确保家人的安全。
2. 士兵們守倅邊境,保護國土安全。
3. 這座古堡已經有人守倅了數百年。
常用的組詞有:守衛、守護、守夜、守株待兔等。
守倅的近義詞有:看守、保衛、守望、護衛等。
守倅的反義詞是放縱、不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