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急促,不舒緩。《禮記·樂記》:“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孔穎達 疏:“噍殺,謂樂聲噍蹙殺小。”《史記·樂書》作“焦衰”, 張守節 正義:“其樂音噍戚、殺急,不舒緩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三年》:“右司諫、直集賢院 韓琦 言:‘樂音之起,生於人心,是以喜怒哀樂之情感於物,則噍殺嘽緩之聲隨而應之,其器之然也。’” 清 黃景仁 《賈禮耕用昌黎石鼓歌韻贈詩和贈一首》:“詞人久放《防露》作,音雖噍殺終難磨。”
“噍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音樂或聲音的特性。根據《禮記·樂記》《史記·樂書》等古籍記載,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現代提示: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和古典文學賞析領域。
《噍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大聲呼喊殺人。它包含了恐怖、殘忍的含義,通常用于描繪暴力行為或者極端的殺戮場面。
《噍殺》的部首是口(Kǒu)和木(Mù),其中"口"部表示與口相關的意思,而"木"部則表示與木材或森林相關的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口"部的筆畫數為5,而"木"部的筆畫數為10。
《噍殺》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雖然它的使用頻率較低,但是在文學作品或古代典籍中仍有出現。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嘂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籍《廣韻》介紹,古時候《噍殺》的寫法為「骹殺」。隨着時間的演變,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簡化,所以現在我們使用的《噍殺》寫法有所變化。
以下為《噍殺》在句子中的使用示例:
1. 在這部電影中,暴徒們噍殺無辜的人們,令人感到發指。
2. 那個狂熱的狂徒沖向人群,噍殺所有跟他對立的敵人。
與《噍殺》相關的一些詞語:
1. 嗥叫:發出大聲的叫聲。
2. 殘忍:指行為殘暴,不顧他人感受。
3. 極端:達到最高點的狀态,超出尋常範圍。
近義詞:殺戮、屠殺、屠夫、殺人。
反義詞:愛護、保護、仁慈、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