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凸起顯露貌。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二章一:“ 雷大鵬 一見幾年來的老首長,變成這麼瘦骨楞楞的,不禁吃了一驚。”
(2).象聲詞。 葉聖陶 《綠衣》:“潮水似的狂風在空際湧過,震得我室的窗楞楞地響。” 梁斌 《紅旗譜》二一:“他說着從懷裡摸出一把小刀子,用手一摸刀鋒,噌楞楞地響。”
發呆貌。《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 何小姐 穿着件湖色短綢衫兒,一手扣着胸坎兒紐子,一手理着鬢角兒,兩個眼皮兒還睡得楞楞兒的,從卧房裡出來。” 沉從文 《蕭蕭》:“有一天,又聽人說有好些女學生過路,聽過這話的 蕭蕭 ,睜了眼做過一陣夢,楞楞的對日頭出處癡了半天。” 歐陽山 《苦鬥》六三:“吃完了飯,她兩隻眼睛楞楞地望着 胡杏 出神。”
“楞楞”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進行區分。以下是綜合多個詞典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形容呆愣、遲鈍的狀态
形容物體凸起顯露的形态
象聲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可參考《紅旗插上大門島》等文學作品。
“楞楞”(lèng lèng)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或物動作呆闆、遲緩,也可指思維遲鈍或愚笨。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木”字的變體,表示與木材、木頭有關;右邊的是“冷”字的部首,表示與寒冷、冷酷有關。楞楞的筆畫數為12畫。
楞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卦象。周易中的“乾卦”象征天,由三個“一”組成,上下兩個一表示向上向下,中間一個一表示停滞不前。後來,人們将“乾”同音字疊加,形成了“楞”,表示卦象中的靜止狀态。而在楞字的基礎上再加上木的部首,表示行動僵硬、呆滞。
傳統的繁體寫法為“棱棱”,與現代簡體中的“楞楞”意思相同,形狀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多種多樣,有篆書、隸書、楷書等多種形式。其中在隸書中,楞楞的寫法為“㠯㠯”,在楷書中則演變為現代的“楞楞”寫法。
1. 小明聽到這個問題後,楞楞地站在那裡,好像他在思考。
2. 嬰兒剛剛學會走路,腿腳還有點楞楞的。
組詞:楞頭楞腦、楞住、愣住、呆若木雞。
近義詞:愣、呆、木讷。
反義詞:靈活、敏捷、聰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