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意思、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解釋

[Scandinavian Peninsula] 北歐大半島。包括挪威、瑞典兩國國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西北部重要的地理區域,其定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狹義上特指瑞典和挪威兩國所在的半島主體,廣義則涵蓋丹麥、芬蘭等北歐五國關聯區域。

從地理結構分析,該半島西臨挪威海,東瀕波羅的海,南北延伸約1850公裡,總面積約75萬平方公裡,為歐洲最大半島。其名稱源自拉丁語"Scania",原指今瑞典南部斯科讷地區,18世紀後逐步擴展為區域統稱。

地質特征方面,半島西部縱貫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冰川侵蝕形成典型峽灣地貌。東部波羅的海沿岸分布沖積平原,保留末次冰期形成的冰碛湖泊群。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從沿海針葉林帶過渡至高山苔原帶。

人文地理範疇中,半島國家以高社會福利制度和維京文化遺産著稱。挪威的石油産業、瑞典的科技創新、丹麥的設計産業構成區域經濟特色。《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将其定義為"現代社會發展模式的代表性區域"。

注:引用來源基于權威出版物釋義,因實體詞典無網絡公開鍊接,故按用戶要求标注來源名稱。主要參考《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研究》等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北部的重要地理區域,其解釋可綜合地理、曆史和文化三方面展開:

一、地理定義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面積約75萬平方公裡。地理範圍包括挪威和瑞典全境,西臨挪威海,東瀕波羅的海,北接芬蘭和俄羅斯。其地形特征顯著:西部為陡峭山地和峽灣,東部、南部地勢較平緩,森林覆蓋率高達60%,且擁有豐富的鐵礦、水力資源。

二、名稱由來

“斯堪的納維亞”一詞源于古條頓語“skadino”(意為“黑暗”),加上表示領土的後綴“-via”,全名意為“黑暗之地”,可能與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光照不足有關。現代語言中,丹麥、瑞典、挪威語對該名稱的拼寫略有差異(如Skandinavien/Skandinavia)。

三、曆史與文化内涵

  1. 早期曆史:公元前4000年已有定居者,鐵器時代(約公元前500年)形成部落社會,維京時期(8-11世紀)以航海、貿易和征戰聞名,深刻影響歐洲曆史。
  2. 國家形成:9-10世紀,瑞典、挪威、丹麥相繼建立王國,中世紀形成北歐三國分治格局。
  3. 現代發展:以高福利社會、先進制度著稱,且基因研究顯示其居民血統融合了波羅的海、不列颠等多地移民成分。

四、延伸概念

在文化政治層面,“斯堪的納維亞”常包含丹麥(盡管丹麥本土不在半島上),三國共享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北歐神話體系。此外,芬蘭因地理鄰近有時被納入廣義的“北歐五國”範疇,但不屬于該半島。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基因研究數據,可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溰溰保皇派薄慢成券陳寔遺盜雠害打呃電飄玷缺調輯端雅革去躬行實踐館伴使光環鼓樂喧天亥既珠換代灰劫近間衿肘九界鋸沙诓哄狂昏褲腳臘糟廉丑蓮蓬頭簏箱南船北車排斥異己劈空劈留撲碌坯冶輕慢瓊琯窮鄉僻壤企羨乞休卻非鵲尾區落濡濯腮頰上火善士盛事盛則水陸齋爍德思歸台命鐵路支線童養為善最樂忤犯獻谄巷詠諧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