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惰嬾的意思、惰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惰嬾的解釋

亦作“ 惰孏 ”。懶惰。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 姜望 至德而佃不復種, 重華 大聖而漁不償網,然後玉璜表 營丘 之祚,大功有二十之高,何必譏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 晉 陶潛 《責子》詩:“ 阿舒 已二八,惰嬾故無匹。”一本作“ 懶惰 ”。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 王丹 ﹞每歲時農收後,察其強力收多者,輒歷載酒肴,從而勞之……其惰孏者獨不見勞,各自恥不能緻 丹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惰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ò lǎn,其含義與“懶惰”相同,表示懈怠、懶散的狀态。以下是綜合相關資料的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惰”指懈怠、不勤快,“嬾”是“懶”的異體字,兩者組合強調消極、不積極的行為或态度。
    • 該詞在古籍中多寫作“惰孏”或“惰嬾”,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守塉》中提及“何必譏之以惰嬾”,以及陶潛《責子》詩中的“惰嬾故無匹”。
  2. 文獻例證:

    •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描述:“其惰孏者獨不見勞”,通過對比勤勞者與懶惰者的境遇,突顯該詞的貶義色彩。
  3. 現代用法:

    • 現代漢語中,“惰嬾”已較少使用,更常見的是“懶惰”一詞。二者含義一緻,均指缺乏行動力或拖延的傾向。

“惰嬾”屬于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懶惰”相通,多見于曆史文獻中,現代語境下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懶惰”表達相同意思。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惰嬾這個詞的意思 惰嬾(duò lǎn)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某人懶惰、懶散的狀态或行為。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動力、不願意努力工作或完成任務,傾向于懶散和延遲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惰嬾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手"。其中"心"代表心思,而"手"代表行動。惰嬾的全拼是duò lǎn,它的總計有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惰嬾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中文中,惰嬾的寫法是「惰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惰嬾的寫法有所不同。它通常使用「惰」作為主要部分,但常常與其他字形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有一種寫法是以「忄」偏旁加上「瀆」作為像素的一部分。 例句 - 他總是惰嬾不肯完成工作。 - 别想着靠惰嬾就能取得成功! 組詞 惰嬾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各種短語或成語,以形成更豐富的表達。一些常見的組詞包括: - 懶散 (lǎn sǎn,lazy and slack) - 懶惰 (lǎn duò,lazy) - 慵懶 (yōng lǎn,lazy and indolent) 近義詞 - 懶惰 (lǎn duò,lazy) - 慵懶 (yōng lǎn,lazy and indolent) - 怠惰 (dài duò,lazy and negligent) 反義詞 - 勤奮 (qín fèn,diligent) - 努力 (nǔ lì,hardworking) - 敬業 (jìng yè,dedicated to one's work)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