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惰嬾的意思、惰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惰嬾的解釋

亦作“ 惰孏 ”。懶惰。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 姜望 至德而佃不復種, 重華 大聖而漁不償網,然後玉璜表 營丘 之祚,大功有二十之高,何必譏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 晉 陶潛 《責子》詩:“ 阿舒 已二八,惰嬾故無匹。”一本作“ 懶惰 ”。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 王丹 ﹞每歲時農收後,察其強力收多者,輒歷載酒肴,從而勞之……其惰孏者獨不見勞,各自恥不能緻 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惰嬾”為“惰懶”的異體寫法,本義指懈怠、不勤勉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由“惰”(怠惰)與“嬾”(同“懶”)組成,二者同義複用,強調消極懶散的行為或心理傾向。例如《朱子語類》卷十二提到:“若隻管說惰嬾,便成頑鈍底人”,體現其貶義色彩。

在詞源演變中,“嬾”字見于《說文解字》,原指“懈也,怠也”,後逐漸被“懶”取代。現代漢語規範寫作“懶惰”,但古籍文獻中仍保留“惰嬾”寫法。該詞多用于描述缺乏進取心的狀态,如《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四回:“莊戶人家惰嬾,不肯早起”,具有鮮明的情感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

“惰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ò lǎn,其含義與“懶惰”相同,表示懈怠、懶散的狀态。以下是綜合相關資料的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惰”指懈怠、不勤快,“嬾”是“懶”的異體字,兩者組合強調消極、不積極的行為或态度。
    • 該詞在古籍中多寫作“惰孏”或“惰嬾”,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守塉》中提及“何必譏之以惰嬾”,以及陶潛《責子》詩中的“惰嬾故無匹”。
  2. 文獻例證:

    •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描述:“其惰孏者獨不見勞”,通過對比勤勞者與懶惰者的境遇,突顯該詞的貶義色彩。
  3. 現代用法:

    • 現代漢語中,“惰嬾”已較少使用,更常見的是“懶惰”一詞。二者含義一緻,均指缺乏行動力或拖延的傾向。

“惰嬾”屬于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懶惰”相通,多見于曆史文獻中,現代語境下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懶惰”表達相同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備閱不結盟運動不理會長生不死讒哳懲戒熾結道機電動貂珠風欠趕情棺材楦子酣嗜華封三祝黃烘烘悔怅回輪驕傲自大驚救荊莽矜赈忌羨積薪候燎控扼誇咤老蚌亮隔馬哈麻埋線蒙茸棉花莊鬧光景撓滑瘧患槃歧陪祭偏長欽動秋潦騎邑入律三尺土三五月三弦山珍海錯世柱國書館兒私産四界算間素紗太阿倒持彈絲童子痨托寐僞史文昭武穆無理式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