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墳墓。 明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隻恐你難保百年墳,教憑誰看你三尺土。”《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妾或適他人,父母三尺之土,朝夕不便省視。” 清 鄭燮 《徐君墓》詩:“為表 延陵 萬古心,忍負 徐君 三尺土。”
“三尺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代墳墓,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意為“三尺高的土堆”,實際是古代對墳墓的委婉表達。古人墓葬形制多覆土成丘,三尺(約1米)可能指墓堆高度或象征性描述。
文學出處
文化象征
古代常用具體尺寸代指抽象概念,如“三尺”既可實指墓堆規模,也暗含對生命有限的隱喻。類似表達還有“一抔土”(《史記》)等。
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悼亡詩文、戲曲台詞中,體現對逝者的哀思或強調守護墳墓的責任,如《醒世恒言》用“父母三尺之土”表達孝道。
注:該詞現代已罕用,更多作為文學研究中的古語詞彙存在。如需具體作品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三尺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生活、工作和栖息的地方,表達了人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土地的感情和歸屬感。
《三尺土》的拆分部首是“土”,筆畫數為3。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雍也》篇,是儒家經典之一。其中孔子對于土地的重要性和對土地歸屬的思考,為後來形成了這個成語提供了基礎。
《三尺土》的繁體字為「三尺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尺土」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保持不變。
1. 我深深地熱愛着自己的家鄉,三尺土是我情感的寄托。
2. 他是個為三尺土不畏艱難、甘于奉獻的勇士。
- 土地 - 土壤 - 土堆 - 泥土 - 公頃土地
- 故土 - 家園 - 鄉土 - 故鄉
- 異域 - 陌生之地 - 外地
【别人正在浏覽】